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331137
两种方法治疗3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5日 邓传恺 黄建荣 张晓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与传统手术疝囊高位结扎相比是否存在明显优点。 方法 分析小儿腔镜腹股沟斜疝手术甲组150例、乙组150例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甲组与乙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1)。 结论 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兼顾美容、痛苦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明显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40-02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据报道其发病率3.5%~5.0%[1],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经腹股沟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传统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概念的普及,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斜疝的治疗[2]。本文现总结我院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随机抽取收住的3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病例,随机分为甲组(腹腔镜手术组)150例,乙组(传统小切口手术组) 15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300例均为择期手术病例,甲组150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年龄1.8岁,男113例,女37例,双侧斜疝10例;乙组150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2.4岁,男126例,女24例,双侧斜疝13例,两组患儿的年龄、男女构成及疝种分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甲组(15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手术方法如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儿取仰卧位,头低足高20°,健侧倾斜20°。脐下缘戳孔5mm置入腹腔镜作为观察孔,同一观察孔再次作5mm戳孔,作为操作孔(腹膜内孔不同),3岁以下气腹压力为8~10 mmHg,3岁以上10~12 mmHg。镜下清楚可见斜疝内环口及环旁腹膜下精索、输精管,内镜光源照射下可见腹壁下动脉血管走行。于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外上缘约3 cm处自腹壁穿入带针缝线,尾线一端留于体外。持针器自操作孔置入腹腔,持针沿内环口腹膜下潜行一周缝合,腹腔内结扎,助手协助挤压阴囊及腹股沟管,将疝囊内CO2气体排出,并拉紧尾线,收紧疝环荷包,重新打3~4结,剪线,缝针自腹壁穿出,排尽腹腔积气,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脐部切口,结束手术。 乙组(150例)采用传统小切口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方法如下:取外环口体表投影处(耻骨结节上方食指触及精索处)斜切口长1.0~1.5 cm,切开皮肤、皮下,于外环口撑开提睾肌,在精索内前方提起疝囊前壁并切开,疝囊小者将囊壁完全剥离到腹膜外脂肪处,疝囊大者将后壁横断(勿损伤精索及血管),再将近端游离到腹膜外脂肪处,再用4号丝线于腹膜外脂肪处缝扎疝囊颈二次,平线结上0.3 cm切断多余游离部分疝囊壁,充分止血,用0/4号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皮内缝合皮肤。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

    1.4 随访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最长5年,最短半年。甲组150例中仅1例出现疝气复发,再次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术中发现隐匿性疝15例,同时行手术治疗。乙组13例出现手术侧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治疗;27例出现对侧疝气,再次手术治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出现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的生理基础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中先天性斜疝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而后天性斜疝是由于解剖结构的缺陷,内环口处腹壁薄弱,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口的扩约作用减弱及联合腱的开闭作用失调所致。小儿腹股沟管短、直,外环口几乎与内环口垂直重叠在一起[3],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只要行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其依据是:小儿腹股沟与成人斜疝不同,成人斜疝形成原因是腹股沟区的缺损,手术高位结扎疝囊的同时修补缺损,而小儿斜疝则不同,除了在发育过程遗留的疝囊外,腹股沟区并无肌肉薄弱因素,即使有薄弱,也可以通过发育而得到加强,因而只须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治疗的目的[4]。

    3.2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与传统手术比较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可直视内环口及四周血管、精索、输精管,于腹腔内缝扎内环口腹膜,不会损伤腹壁下血管、精索、输精管以及腹股沟神经。传统手术在腹股沟区切口,在精索内打开疝囊,分离至腹膜外脂肪结扎疝囊,在解剖腹股沟管的同时必然破坏了腹股沟管的结构,有损伤精索、血管、神经和提睾肌的可能;腹腔镜下疝环口直观,疝囊高位结扎确切,可以发现隐匿性疝,避免了常规手术找疝囊的困难以及非高位结扎疝囊的可能。

    3.3 腹腔镜行疝囊高位结扎与传统手术相比有明显优点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也是依照以上原理,传统的手术方式必须经腹壁上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我院的对照研究,可以得出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有以下优点:(1)内环口位置固定,镜下腹壁下血管、神经、输精管、血管清晰可见,术中不破坏精索组织,减少了术后影响生育的可能。(2)腹腔镜可以发现隐匿性疝和腹腔其他病变,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的可能。(3)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4)手术切口符合美学观点及微创原则,而且对患儿的心理无不利影响,顺应了人们对医疗的需求。(5)腹腔镜手术在腹腔内结扎腹膜,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做到的高位结扎,对内环口有悬吊作用,术后复发率更低。 由于本法不必切开和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可以减少对腹股沟管周围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可避免因不慎将腹外斜肌腱膜和精索组织相缝合而引发的医源性高位睾丸。由于是在腹股沟管外离断疝囊,近端疝囊约有2 cm以上,使菲薄的疝囊壁剥离时被撕裂或部分滑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有利于疝囊的完全结扎,而这又是防止术后复发的一个关键因素。李宇洲等[5]报道,复发率为0.9%,本组随访1例复发,复发率为0.7%;(6)腹腔镜手术可以发现对侧隐匿性斜疝并同时修补,消除术后对侧复发的因素。(7)术后并发症较少,很少出现阴囊水肿、复发、睾丸萎缩等。

    虽然腹腔镜手术有很多优点,但是腹腔镜手术仍有明显的禁忌证,我们在进行对照研究过程中将以下情况视为手术禁忌:(1)有明显腹股沟管壁缺损者;(2)嵌顿型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