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34期
编号:12349176
34例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 深入研究34例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治。 方法 使用电子内结肠镜诊断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在治疗上对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式治疗。 结果 电子内结肠镜检测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无误诊病例,治疗后34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26例患者痊愈康复,5例患者病情明显得到改善,3例转外科进行手术。 结论 在诊断上使用电子内结肠镜能有效降低误诊率,治疗上对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能有效缓解或改善病情,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肠病;保守治疗;电子内结肠镜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58-01

    急性缺血性肠病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壁供给血液回流慢或肠道发生急性感染的疾病[1]。现如今我国正走向老龄化社会,各种血管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把肠道血管性疾病作为研究的重点,即急性缺血性肠病[2]。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急性缺血性肠病患病人数每年都在增长,由于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造成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达50%~70%[3]。笔者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34例,在诊断上使用电子内结肠镜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在治疗上使用保守治疗方式治疗,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2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最长住院时间25 d(反复住院),最短住院时间为15 d,平均住院时间(25±15) d。34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基本症状均有不用程度急性剧烈腹痛、便血,其中深红色血便11例,黏液脓血便9例,腹泻8例为黄色稀水样便,新鲜血便6例,且伴有高热不退30例,肠鸣音活跃15例,持续性恶心呕吐30例,休克20例。34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中性核左移为85.3%~98.1%,且血细胞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4.5~35.5)×1012/L之间。基础疾病:15例高血压、21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

    1.2 方法

    我院在诊断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使用电子内结肠镜进行诊断发生病变的肠道黏膜均有不同程度水肿,黏膜分布不均呈间散趋势,肠道内溃疡程度不尽相同,基本呈不规则形,病变部位与正常肠道管界限清晰,病理为非特异性变化,病变黏膜可见上皮组织明显脱落及部分充血水肿,淋巴组织浸润,铁血黄素沉着在巨噬细胞内,部分病变组织黏膜有血性渗出物、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形成血栓。我院对急性缺血性肠病34例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方式治疗,即首先控制饮食,采用鼻饲饮食,采取静脉注射为其补充高能量、高营养的注射液,并适当注射抗生素,并纠正水及钠失衡,根据病情的不同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20例采用止血治疗,10例采用代血浆、血浆补充身体血容量,4例采用罂粟、丹参等药材进行扩血管治疗,并动态监测效果。

    2 结果

    误诊情况:我院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上无一例误诊治疗情况:在治疗上经过动态监测,34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3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转外科进行手术;5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在经过15 d治疗后,只有轻度腹痛无腹泻便血,结肠镜检查后发现黏膜也恢复正常;26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痊愈,腹痛、腹泻、便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亦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后发现黏膜也恢复正常。

    3 讨论

    笔者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急性缺血性肠病常见症状为腹痛、血便、高热、恶心呕吐,症状一般持续3~4 d,经常规内科治疗后腹痛、血便、高热、恶心呕吐症状好转,其病理与其他常规内科病病理基本相同,容易照常规内科病处理,易误诊。但骤然起病致使动脉与静脉缺血,前期腹痛与生命体征不符,常有数日非特异性症状,服用止痛药效果不明显,病情迅速恶化,往往会出现腹膜炎、肠麻痹等身体中毒症状明显。若不加以治疗,可导致休克,致死率高。我院通过有效的检查可以及早诊断出急性缺血性肠病,笔者就通过电子结肠镜为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34例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无一例误诊,使用电子结肠镜检查急性缺血性肠病,能有效地确定病变的范围、部位,对急性缺血性肠病具有确诊意义。相关数据表明,使用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下层是否有铁血黄素细胞核和纤维素血栓,就能成为确诊急性缺血性肠病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上笔者对急性缺血性肠病34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从控制饮食着手,采用高能量、高营养注射液为患者补充能量及人体所需蛋白质,并调节水与钠失衡比例,轻者在经15 d左右的治疗后即可康复出院,一般患者也可有效缓解病情,患者腹痛、腹泻、便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缩短康复时间[4]。因此在诊断上使用电子结肠镜可有效降低误诊率,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肠病时使用保守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患者及其家属也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广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显金. 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4):68-71.

    [2] 刘锦云. 结肠镜检查并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意义[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4):372-373.

    [3] 田学武,赵永辉.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2010,(10):32-33,36.

    [4] 张高坤,朱秀丽,王晶茹.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6):65.

    (收稿日期:2012-10-24), 百拇医药(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