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347388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桂赛珠  夏萍  蒋颖颖  金希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评价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将98例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普通保肝治疗;治疗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变化情况,同时观察肝脏与脾脏大小变化。 结果 观察组治愈27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91.84%;对照组治愈17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65.3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与TBil浓度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浓度恢复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肝脏回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用药后均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结论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具有显著退黄作用,能使肿大的肝脏明显缩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关键词] 茵栀黄口服液;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安全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083-02

    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征,是一组在婴幼儿时期(包括新生儿)起病、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内病变,临床上以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及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的征候群,临床上多采用消炎、利胆、退黄、降酶等综合治疗[1]。现代临床与药理学结果显示,茵栀黄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等作用。为探讨其作用于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我院对49例婴肝征患者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下降程度,并检测总胆红素(TBil)的浓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脾消肿情况,评估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2年1月收治的9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所有病例均有皮肤、巩膜黄染,所有患者均符合婴肝征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8 d~5.5个月,平均(1.47±1.09)个月。病因:巨细胞病毒感染24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例,细菌感染5例,病因不明16例;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5 d~3.4个月,平均(1.53±1.28)个月。病因:巨细胞病毒感染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细菌感染6例,病因不明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基本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治疗前均行肝功能及病原学检查。对照组常规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思美泰、美能、白蛋白、维生素C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茵栀黄口服液5 mL口服,一天2次,7 d为一个疗程,视病情恢复程度治疗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2]

    治愈:黄疸完全消退,谷氨酸转氨酶浓度正常,肝脾大小基本恢复正常;好转:黄疸减轻,谷氨酸转氨酶浓度降低、肝脾较前回缩但未恢复至正常;无效:黄疸、谷氨酸转氨酶浓度和肝脾肿大基本无变化或变化甚微;恶化:黄疸程度加深,肝脾进行性肿大、质地变硬,谷氨酸转氨酶浓度进一步升高。总有效率包括治愈和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7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91.84%;对照组治愈17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65.31%,两组结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ALT、AST与TBil浓度变化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ALT、AST与TBil浓度水平基本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与TBil浓度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浓度恢复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肝脾消肿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相比,肝脾肿大情况接近。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肝脏回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用药后均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组1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起病并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及血清胆红素升高的临床征候群。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肝内胆管发育障碍等均能引发婴肝征[3]。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黄疸、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偏硬等。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导致明显出血倾向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预后较差。

    中医认为婴肝征属湿热型黄疸,归于肝胆湿热郁阻范畴[4]。内因脾胃虚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虚寒则运化失职,导致水湿郁结;疫毒感染将侵袭肝胆,导致肝气郁结,水湿肝气积久郁结化热,上蒸肝胆,导致胆汁疏泄受阻,进而外溢肌肤出现黄疸。因此临床上常采用对症治疗达到保肝利胆、退黄降酶的目的[5]。中药茵栀黄口服液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和大黄等。茵陈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栀子可清三焦火邪、凉血解毒、除肝胆湿热而退黄;大黄具有清热利胆、活血化瘀、保肝退黄等功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