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3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361944
彩超对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手术前后临床价值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5日 张亭 崔人文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超对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手术前后的临床价值分析。 方法 研究在肝硬化基础上肝癌手术患者140例,通过彩超和X线、AFP检查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术后生存率与大小肝癌的术后生存率。 结果 彩超及X线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彩超及X线定位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术后生存和失代偿性肝癌每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肝癌和小肝癌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术前、术后定位诊断彩超优于X线检查,肝硬化诊断彩超明显优于AFP检查。

    [关键词] 彩超;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癌;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47-02

    据报道,国际上每年有近50多万的患者被诊断为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BV或HCV的感染、酒精性肝病和很可能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而大部分的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都源于肝硬化的迁延不愈及恶化。文献资料显示近80%~90%的肝细胞癌患者是由肝硬化转变而来的。肝硬化的因素对在肝细胞癌的5年累积风险评估中,其5年累积风险率介于5%~30%,差异主要取决于病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率最高)、地区或种族(英国为17%,日本为30%)和肝硬化的分期(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其中以失代偿期患者的风险最高)。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06年5月~2011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手术前、后140例彩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2011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手术前、后140例彩超检测患者,男97例,年龄27~74岁,平均54.4岁;女43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岁。来我院前曾经有134例次手术切除治疗,其中105例次为肝叶切除术, 25例次为介入治疗术,4例次为复发后二次手术。140例均经病理检测后确诊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HCC),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均进行彩超检测, 另90例患者进行CT检测,53例MRI检测。进行甲胎蛋白检测(AFP)为140例。

    1.2 研究方法

    对所研究患者采用Philips-HDI5000、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扫描诊断,探头频率3.5~5.5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采用Sunden法记录切面,测量左右径线,观测肝内病灶及血管走向,将肝脏分为左内叶、上下段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尾叶共5叶8段用于彩超定位诊断范围。见图1。

    1.3 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超声诊断标准:非侵入性诊断标准,影像学标准:两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有>2 cm的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影像学结合AFP标准:一种影像学检查显示有>2 cm的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同时伴有AFP≥400 μg/L(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炎及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组织学诊断标准、肝组织学检查证实原发性肝癌。对影像学尚不能确定诊断的≤2 cm的肝内结节,应通过肝穿刺活检以证实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特征。肝硬化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依据Child-Pugh的诊断标准[1]。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符合率

    140例患者术前经彩超检测为HCC。肝硬化依据 Child-Pugh诊断标准,分为肝硬化代偿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两型,患者术前都分别进行过AFP、CT或MRI检查。符合AFP诊断的为98例, 符合率为70%;漏诊42为例,漏诊率30%。见表1。

    2.2 术后生存率

    在140例次患者中,符合肝硬化代偿期肝癌为58例,肿瘤最大的为10.5~11.8 cm,最小的为1.3~1.4 cm;82例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肿瘤最大13.0~14.5 cm,最小1.4~1.8 cm,代偿期肝硬化肝癌为总数的41.43%。硬化失代偿期肝癌为总数的58.59%。代偿期肝硬化与失代偿期的肝癌发病率相差为17.16%。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患者术后各年生存率、肝癌肿瘤大小和术后生存率,见表 2,表3。

    3 讨论

    超声检查为非侵入性检查,对人体组织无任何不良影响,操作简单、直观准确、费用低廉、方便无创、广泛普及,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治疗后随访。超声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2]。此外通过超声检查还可以鉴别出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良性病变。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超声检查对肝脏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本研究140例患者中超声检测确诊及定位符合率分别达到86.42%和89.86%。肝硬化肝癌采用彩超诊断、MRI与 CT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对目标定位诊断肝癌采取彩超、CT与MRI等定位方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可知,彩超对目标的定位诊断效果比MRI和CT等有明显优势,这可能因由于超声检测的操作方便,可做到全位一体,多种角度的扫描,能尽可能地把直径较小病理组织进行有效地分辨。AFP检测为临床实验室较为常见的检查, 但往往会伴随着AFP有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的现象发生,并发生率还较高[3],因而只能将其作为肝癌检测的辅助性检查项目。

    本研究结果表明,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的早期筛检应用彩超效果显著。肝硬化代偿期肝癌占肝癌总例数的41.43%(58/140),比例较高。表明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的发病率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两者疾病的发病率变化不大。由表2可知, 肝硬化失代偿期与肝硬化代偿期肝癌两种时期对术后各年生存率相比较(P < 0.05),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术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生存率明显比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术后各年生存率高。肝癌大小> 2 cm与< 5 cm 的肝癌,在术后各年生存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0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