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61499
沈阳市东陵区2006~2010年主要疾病死亡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哈敬杰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分析东陵区2006~2010年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主要疾病的死亡情况进行死亡数统计、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排序来分析主要疾病的死亡情况。 结果 位于死因前五位的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除心脏病外,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结论 东陵区居民的死因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为主,人口老龄化、环境及生活方式等的改变是导致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提示了我们制定慢病防治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 病伤死亡;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慢性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015-02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分析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它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疾病防治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1]。主要疾病死亡分析,是对死亡的原因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出各类疾病中主要疾病的死亡情况。现将东陵区2006~2010年死亡资料进行主要疾病死亡分析,为我们的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沈阳市东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2010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数据库。5年的数据库经过核查复实(即死亡证明书输入数与公安局销户口数一致,符合率达100%)。人口资料来自沈阳市东陵区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根据年末人口数计算当年平均人口数。标化人口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2006~2010年死因资料按ICD-10编码进行分类统计。死亡资料通过DeathReg2005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性检验。

    2 结果

    2.1 主要疾病的死亡情况

    东陵区2006~2010年总人口数为1 609 488人,其中男性为809 720人,女性为799 768人。男女之比为1.01∶1。主要疾病死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死亡数及死亡率相近,死亡率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位居前3位。另外,除心脏病外,其他4种疾病的男女死亡率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见表1。

    2.2 不同时期主要疾病死亡率、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根据主要疾病死亡分析报表,位列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5种疾病的死亡总数占全部死因的82.63%,其中脑血管疾病占25.41%、心脏病占24.81%、恶性肿瘤占24.70%、呼吸系统疾病占4.41%、损伤和中毒占3.30%。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所占比重较大。不同年份疾病死亡情况经趋势性检验无明显差异,见表2。

    3讨论

    2006~2010年五年来主要疾病死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比较相近,差异无显著性;除心脏病外,4种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均是男性多于女性;5种疾病的死亡率占全死因的82.63%,死亡排序几乎没有改变且以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这给我们今后的慢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区、农村慢性病死亡比例高达85.3%和79%[2],东陵区属于城乡结合部,慢性病死亡率已接近这个水平。

    根据当前的形式,疾控中心在健康教育内容及慢性病防治方针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主要通过降低危险因素的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主要采取改变生活方式、不吸烟、少饮酒、改变饮食习惯等来预防,实行分级预防策略,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目前对肿瘤病因认识显示,多数肿瘤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通过环境改造、个人自我保健等措施,可以推迟和防止肿瘤的发生[3]。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可通过疾病监测、接种疫苗和服用化学药物预防。损伤和中毒主要以预防交通事故为主,近几年车辆巨增、人口密度大、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应建议改善道路的状况及进行交通安全的宣传,另外中毒、溺水、自杀发生比例也在增加,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多数慢性病的死亡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的老人,因此应重视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同时制定相应的防制策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4]。针对男性有更多的不良嗜好,暴露于更多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及接受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以及缺少运动等情况[5],应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并进行慢性病干预。

    总之,根据疾病的死亡状况采取针对性的疾病防治是我们工作的内容。工作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必须双管齐下。通过告知信息、传授技能,使个体能够做出健康的选择与改变,这是必要但非唯一的策略;政府还必须同时建立支持的环境,为个体创造健康生活的公平机会,使个体赢得健康而付出的努力是一种轻松快乐的选择[6]。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孙振球. 卫生统计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报告[L]. www. chinacdc.net.cn/ n272442/n272530/n272742/appendix/manxingbin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