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3年第16期
编号:13161038
呼唤式护理干预+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5日 周群 毛青
第1页

    参见附件。

     治疗1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体重、TSF、AMC增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Hb、TP、Alb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见表5。

    2.5 两组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的应激性溃疡、腹胀、腹泻、高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6。

    3 讨论

    颅脑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一般较为严重。颅脑损伤最主要的病因是交通意外事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中脑挫裂伤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颅内血肿、脑水肿,进而继发脑疝,可危及患者生命。原发性脑损伤主要是神经组织和脑血管损伤,表现为神经纤维的断裂和传出功能障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功能障碍甚至细胞死亡。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缺血、脑血肿、脑肿胀、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这些病理生理学变化是由原发性损伤所导致的,反过来又可加重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6]。

    意识障碍在脑损伤患者中很常见,轻者伤后出现短暂可逆的意识丧失,严重时伤后持续昏迷直至死亡。导致意识障碍的最终原因是相当范围内大脑皮质功能的丧失,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受伤后即刻发生的意识障碍,与伤后一定时间后才发生的意识障碍,在发病机制上是不同的。前者与致伤外力在受伤时对脑组织的破坏有关,后者与伤后继发的颅内压升高、脑缺血、脑疝有关。以往认为,伤后原发性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与脑干功能的损伤有关。具体地说,就是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损伤有关。然而,近年来该学说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对严重颅脑损伤、原发性昏迷继而死亡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患者大脑半球白质存在广泛的变性,这种病理变化即弥漫性轴索损伤。大宗病例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原发性昏迷的发生原因是弥漫性轴索损伤而非单纯脑干损伤。

    临床应用按昏迷时间、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将病情分为轻、中、重三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