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3年第20期
编号:12686527
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 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 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多排螺旋CT;CTA

    [中图分类号] R739.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080-02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肿瘤,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较少见也易误诊,过去对CBT的术前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主[1,2],但DSA是一种高风险的有创检查,随着影像医学的飞跃式发展 ......
------
    田茂尧 罗应斌 杨胜发 黄超 安永华 李继亮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多排螺旋CT CTA

    【分类号】R739.91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肿瘤,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较少见也易误诊,过去对CBT的术前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主[1,2],但DSA是一种高风险的有创检查,随着影像医学的飞跃式发展,无创的MSCT及MRI等均能替代DSA对CBT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