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6年第8期
编号:12876640
全麻机械通气与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8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麻醉通气系统内细菌学监测结果与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需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168例,分别对麻醉机进气口(A)和出气口(B)、拔管后气管导管顶端(C)、术后麻醉机进气口(D)和出气口(E)5个部位以及术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取样做细菌培养,最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68例患者的麻醉机使用前后5个部位进行840次采样,其中13个标本细菌总数>20 cfu/cm2,阳性率1.6%。其中发现条件致病菌207株,未培养出专性厌氧菌。术后有37例患者出现咽喉疼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其中19例患者表现为单纯性咽喉疼痛,患者分泌物未培养出细菌;还有18例患者有咳嗽伴咳痰,经取样确认其中1例患者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0.06%。 结论 全麻纯氧通气条件下专性厌氧菌难以生存,机械通气后医院内呼吸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基本条件、手术时间、无菌条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等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关键词] 全麻;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8-0109-04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由于痛苦少、舒适、无记忆、肌松完全等优点已成为外科手术医生及患者最乐意接受的一种麻醉方式,近年来全麻在临床上应用比率也逐渐增多。为保证患者在麻醉中足够通气与生命安全,麻醉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维持麻醉;然而气管插管后麻醉机内置的通气回路与患者的下呼吸道直接相通,临床上虽有采用人工鼻或一次性螺纹管等方法来阻断机械通路中的微生物传递,但仍有病毒和细菌存活并引起传播的可能[1]。麻醉机部件及呼吸回路很难避免被细菌污染[2],全麻术后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为此研究全麻机械通气与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与预防措施显得非常必要。现将丽水市中心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168例普外科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的麻醉机进行细菌学监测,并将结果与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相关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同意行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的患者168例,其中男89例,女79 例,年龄25~45周岁,ASA评级[3](ASA分级标准,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麻醉前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将患者分成Ⅵ级)Ⅰ~Ⅱ级,其中甲状腺腺瘤切除术49例,乳腺肿块切除术57例,腹股沟斜疝62例。排除标准: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以及术前存在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排除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接台手术,困难气管插管或未一次性成功插管的以及手术过程大于1.5 h的患者。

    1.2 麻醉及操作方法

    参与研究的患者手术前先进行口腔护理清洁,入手术室后经静脉行全麻诱导。严格无菌操作原则,行经口气管插管术,选用灭菌合格的一次性麻醉呼吸回路、一次性全麻包(气管导管、喉镜片、导芯等)为患者麻醉通气材料,一次性吸湿冷凝加湿器(人工鼻)接于患者的气管导管上以起到加温保湿、防感染的作用。所有患者采用欧美达Aespire7100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机放置于层流手术室内由专人维护,机器表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定期清洁,并定期更换钠石灰。

    1.3 标本采集

    医院细菌室提供培养皿,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涂棉拭子对麻醉机进气口、呼气口和手术结束拔管后气管导管顶端进行取样。采样由院感科工作人员与麻醉医师两人配合同时进行,一人采样、一人接种,并贴好标签,做好标本信息登记。在手术后院感科专人对接受手术的患者深部痰液取样,置于无菌痰液收集器中,送细菌室做培养。所有样品均使用VITEK3.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

    1.4 监测项目

    记录所有患者麻醉前麻醉机进气口(A)、出气口(B);手术结束拔管后气管导管顶端(C);术后麻醉机进气口(D)、出气口(E)等部位的细菌学监测结果,将术后痰培养的结果与细菌鉴定结果记录到数据库中。

    1.5 术后随访

    全麻醉术后由专人随访3 d,监测记录术后患者有无发生咽喉疼痛、发热、咳嗽咳痰、有无肺部啰音等。若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由院感科专业人员到现场指导取痰液进行培养,统计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等相关数据。

    1.6 诊断方法

    诊断标准以卫生部颁布的 2001 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标准[4]。参照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规定[5,6],以有致病菌生长或细菌总数>20 cfu/cm2的标本确认为不合格。无致病菌生长且细菌总数≤20 cfu/cm2为合格。同时将不合格的标本列为阳性,将不合格的标本阳性数除以细菌的采样总数计算为阳性率[7]。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对168例患者麻醉机使用前后的A、B、C、D、E 5个部位进行840次细菌采样。在这840个标本中共有13个标本细菌总数>20 cfu/cm2,阳性率1.54%(13/840)。其中A部位发现2个阳性标本,阳性率0.02%;B部位发现1个阳性标本,阳性率0.01%;C部位发现6个阳性标本,阳性率0.07%;D部位发现3个阳性标本,阳性率0.04%;E部位发现1个阳性标本,阳性率0.01%。麻醉前A、B两个部位细菌阳性率为0.35%(3/840),麻醉后D、E两个部位的阳性率为1.1%(9/840);A、B两个部位细菌总阳性率显著低于麻醉后C、D两个部位的阳性率(P=0.031)。, 百拇医药(吴建平 王传光 高丽娟 吴炜 雷李培 黄金伟 徐丽英)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