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安全导刊》 > 201111
编号:13760106
食品致敏原管理食品监管新航标(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食品安全导刊》 201111
     高东微

    工学博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标准“GB/T 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主要起草人。

    廖冰君

    德国利普应用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师。自2005年起在德国拜-发R-Bioph&rm公司从事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现担任拜发分析系统销售(北京)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曾凭借德国工业企业重点产业项目“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快速检测方法的设计、建立和研究”,获得德国“2005年度最优秀外国学者奖”。

    刘开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现任Neogen在华业务机构安德珍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技术总监。2007--201 O年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瘤胃微生物和乳制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研究;2009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lgO)开展元基因组学研究。
, 百拇医药
    Jose M.Carre

    药剂师,专门从事食品科技的研究,在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方面有近1 8年的从业经验。其在拉美及欧洲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帮助当地企业开发并实施他们的QA规程,HACCP标准及良好生产规范(GMP)。2005-2007年,担任高乐高(天津)的运营总监。目前成立了Qa+咨询公司,致力于为有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食品企业提供帮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科学与健康。据全球统计,普通人群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约为是5%,某些特定人群比例还会再高。因此,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作为近10年来的新兴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发展,我国近几年在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本期《特别报道》力邀该领域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深入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领域进行探讨与交流。食品致敏原管理的必要性
, 百拇医药
    记者:我国食品领域开展致敏原管理的必要性有哪些?

    高东微:食品致敏原成分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一个新兴事物,在食品行业真正开展起来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信息更新也非常快。

    在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首先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食物过敏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致敏原对于不过敏的人来说并不是有毒有害物质,因此食品致敏原的管理重点在于标识,这样就需要配套的检测技术进行生产指导和产品的复核性检验,以达到对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为过敏人群有效回避致敏物质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依据;其次,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中国早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是已将食品致敏原检测作为食品安全领域个独立的专业方向。所以,在我国建立食品致敏原成分检测技术体系并且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还具有提升我国食品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保障出口食品贸易的作用。

    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标识管理
, http://www.100md.com
    记者:目前我国有关食品致敏原检测方面现行的标识法规标准有哪些,相比国外相关标准,有何差距?

    高东微:目前,我国已经具有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方面的国家标准及相关规定,并对检测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出了要求。现行国家标准包括两个:一个是“GB/T 23779 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国家标准;另个是”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其中规定了致敏物质的种类和标识方法。

    刘开朗:我国对致敏原的研究及管理规定,包括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今年4月,我国卫生部公布了将于2012年4pJ实施的“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与2004年版本规定相比,增加了食品中可能含有致敏物质时的推荐标示要求。其中,对标注致敏物质做出了规定,要求以下食品如果用作配料,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3鱼类及其制品:4蛋类及其制品;5花生及其制品;6大豆及其制品;7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 百拇医药
    欧盟关于食品标签、标注和广告的2003/89/EC指令于2000年颁布并经多次修改,要求食品标签要提供有助于食品过敏者能够避免对某类食品产生过敏的信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4年颁布了《食品致原标识与消费者保护法》,规定所有在美国境内销售的包装食品,必须符合该法规中对食物致敏原的标识要求。对于含有未声明致敏原的产品,FDA可能会要求产品召回,该法规规定: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坚果3类食品必须标注具体的食品名称。

    Jos e M.Carre:在欧盟官方文件中,第次提及已知致敏原存在的文件是《食品安全白皮书》,该白皮书发布于2000年1月。直到2003年11月,欧盟2003/89/Ec法令颁布,其在200。/13/Ec法令的基础上增加了包含12组潜在致敏原的附加条款。后来,在2006年12月,2006/142/Ec法令颁布,再次对之前的法令进行了修改,增加了2类致敏原,并且要求如果有致敏原存在必须声明。

    在欧盟官方首次声明致敏原存在规定之前的10年里,一些国家由过敏人群成立的民问组织不断向连锁超市和生产企业施压,要求其宣布哪些产品含有致敏原。随后,欧共体成员国中的很多大型超市已经要求他们的供应商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其产品是否含有已经被确认的致敏原。但是,因为那时致敏原的声明不是强制性的,因此通过食品产业链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此外,民问组织也对本国及欧洲当局施压,以便能够通过相应的法律及法规,确保致敏原信息能够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中出现。
, 百拇医药
    食品致敏原主要检测技术及标准检测方法

    记者:食品致敏原检测领域主要采用了哪些检测技术和方法7各自特点如何7目前国内外制定了哪些标准检测方法7

    高东微:目前,食品致敏原检测技术根据检测对象分类,可分为直接检测致敏蛋白质方法及检测致敏原标志物质方法;根据检测技术原理分类,又可以分为蛋白质和基因水平的检测方法。食品行业真正应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层析、ELISA和PCR。其中,前两种技术检测目标物质是致敏蛋白质,而PCR的检测目标物质是致敏原标志物质——基因。食品行业使用检测方法实际应用中各有侧重,从免疫层析,到EISA,再到PCR,检测需要的时问、试剂、设备成本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灵敏度也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应用最多的是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对象往往是原料、生产环境等;企业外部的检测实验室,如官方检验机构、研究所以及行业的中心实验室,主要对食品进行检测、研究和审查,因此其通常会使用PCR技术。此外,因为食物过敏机制和致敏物质的, http://www.100md.com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