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1910
编号:13531460
基于食复理论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阶梯饮食护理方案(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1 食复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1.1 食复理论的源流

    有关食复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热论篇》: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明确指出饮食是在热病病程中出现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的诱因[8]。

    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指出“以病新瘦,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与《内经》中将食复的发生责之于“实”不同,《伤寒论》中认为食复是由于热病后期脾胃气虚,不能消谷,积热于中而致,强调因虚致实。

    金元时期医家集前人之说,从正邪两方面分析,认为虚实夹杂是导致食复发生的原因。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新瘥,气血未平,余热未尽……,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博,两阳相和而病者,名曰食复”。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完善,食复理论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食复理论的研究,内容上更加丰富,层次上更加深入,食复理论的病机理论达成了统一,食复理论主要发病机制为虚实夹杂。如,明·吴又可《瘟疫论》中提出:“时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食, 但不宜过食耳……强与之即为食复。”清·林之翰则在《瘟疫萃言》中讲到:“如胃中有一毫未清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