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117
编号:13766578
“勤求古训,博采创新”治疗腰间盘突出症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中外医疗》 201117
     【摘要】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配伍,继承祖传医技及方药,研究和创建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中医辨证理论祖传医技方药腰间盘突出创建理论体系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 R27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6(b)-0138-01

    罗翔军先生承传祖技,经过20年临床刻苦探求,本着“勤求古训,博采创新”宗旨,运用独特的中医视角辨证施治,创建的关于腰间盘突出症此类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其运用罗氏治疗“二步法”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用药方面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对本病有上佳疗效的药物及方剂,如罗氏“五虫丸”等等。免去了中药运用方面鱼目混杂的状态,减轻了药物的浪费及经济负担。
, http://www.100md.com
    1临床分析

    腰间盘:它生在人的脊椎,起连接和缓冲上下压力的作用。最上一个由第2、3颈椎间起始,最末一个到第5腰椎和第1骶骨间止,共23个椎间盘。在颈段叫颈椎间盘,在腰段叫腰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所造成的生理现象。分为膨出、突出、脱出、游离4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由于劳动强度的原因,由25%~30%的人有腰间盘膨出、突出或破裂(脱出)。腰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破裂或突出后残留的组织覆盖在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后,由于急慢性损伤或受凉等原因导致受损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水肿或血肿)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产生的综合症状称为腰间盘突出症。这是腰痛最常见的原因,重在“症”,没有“症”的突出不算。腰间盘突出和腰间盘突出症的区别:二者是2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蜕变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没有腰痛病的人25%~30%,有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但发生坐骨神经痛的不足20%。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无菌性炎症时,引起的严重的坐骨神经痛,产生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或马尾神经综合症时,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类病人可以认为是患有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的其它疾病,而非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老年人腰椎间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没有症状的诊断是不妥的。影像学辅助诊断的检查结果如CT、X线、MR、给出的结论必须与病史症状、体征密切结合,并以病史症状、体征为主,才能做出定性、定位诊断的相对统一。作出诊断后,治疗要以最佳的手段确保治疗成功。无论是选择西医的手术治疗,还是运用中医非手术治疗都应以能解除患者痛苦,恢复生产工作能力为主,提高生活质量而非其它。吾每每见到患者持不法医院X线报告单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字样时均感痛心,草率诊断实在令人痛惜。
, 百拇医药
    2诊断要点

    主要以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3点。在此,只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痛,增加腹压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腿背身肌力减弱,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脊柱侧弯生理前突变平;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压痛。这是青壮年多发病,临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25~45岁发病最多,体力劳动者尤为多见。

    3病因病机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最早就有叙述。其病因机主要认为:年迈肾虚,腰府失养并强力举重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不同而致。罗氏认为本病与脾(胃)、肾、肝三脏有极其重要的连系,此为内因。外因,则为感受外邪所致。我罗氏在诊治此病过程中,凡遇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患,纵然也施壮肾填髓、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之法,但均乏效。然每每遇此患者,施于予罗氏特制的“乾坤散”,助之改善脾胃,调和气血。用药后再视之,则多表现面红润、精神饱满、症状多缓。此为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从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可见脾、肾双调二者互补,相得益彰,不失中医整体观之宗旨。
, http://www.100md.com
    4辩证论治

    辩虚实:罗氏将腰间盘突出症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偏实证为主。临床上有明显的神经根症状,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或感觉异常,椎旁有压痛和放射痛,属急性发作期。治以祛风活血通络,缓急止痛,给予“罗氏鱼龙散”(自创)加味。第二类,从辩证来讲属于虚实夹杂或偏虚为主。从症状来看,这类病人大都经过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属于缓解期限。罗氏治以调理脾胃,补血益气,辅以化瘀、散寒、通络之法,方药有“罗氏乾坤散”、“培元散”及“五虫丸”。

    5治法方药

    (1)手法:即肘推点按法。沉肩,垂肘,屈曲肘关节45°,以尺骨鹰嘴为着力点,辅以“中华神药水”以突出腰椎节段。棘上、棘旁及华佗夹背,压痛点为基点,下压,紧推慢移,以患者忍耐不住发出尖叫为极点,停止操作,使局部肌肉微微发肿为度,每7天为1个疗程。作用机理:以痛为输,强刺激以疏通经络,缓急止痛,人为造成局部微肿,增加自身血流速度,加强患部新陈代谢及炎症的吸收。(2)针刺辅药物渗透:取六根1寸毫针,针刺患者夹脊,左右各3根,喷“中华神药水”少许,以投火法将火罐置于毫针之外,将六针包绕其中,此法取针罐之妙为中华医学之佳作。作用机理:火罐之作用使腠理(皮肤)开,皮肤毛孔散大,使药液能通过皮肤渗入患处,发挥疏通经络、止痛、消肿之药用。另外火罐本身,借助其温热之效,增加皮肤外与血管内的氧气交换,增强血流速及新陈代谢达到祛瘀生新目的。针刺辅药液渗透之法。此为一法三效大大增加疗效。(3)在运用针刺辅药液渗透之法后,出针后仍施肘推点按法收尾。日1次,7d为1个疗程。(4)取3寸毫针,按患者不同部位症状为准。施以体针。针刺深度,较针灸学的课本规定深少许,以加强针感及刺激强度,取穴多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为主。(5)综合治疗及护理。在施完上述手法后,嘱患者坚持平卧硬板床,旨在减轻腰部负重,并注重腰部防寒保暖辅以做功能锻炼等。

    【收稿日期】 2011-03-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