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435
编号:13655501
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中外医疗》 201435
     2.2 治疗组

    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VAP发生几率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死亡率分别为(10.2±2.8)d、(20.5±4.3)d、8.82%、8.82%,对照组患者的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死亡率,分别为(12.5±3.9)d、(23.3±4.7)d、14.71%、17.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和表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常见的多发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秋冬季节,易急性发作致使呼吸衰竭,加重病情,严重者导致死亡。主要临床特征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加重。目前,COPD的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全球的死因中排名第四位[4]。机械通气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将机械通气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有创通气是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使患者与呼吸机连接进行通气治疗;无创通气是指面罩或鼻罩等方式使患者与呼吸机连接进行通气。目前,随着BiPAP无创正压通气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患者耐受好,减少并发症的优点,同时也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几率。减少抗生素的应用,缩短疗程,降低患者死亡率[5]。
, http://www.100md.com
    张海清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6],BiPAP呼吸机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可以使患者在足够高的吸气压状态下吸气时克服气道阻力和弹性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加快血液内气体交换,进而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和氧合功能。使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可以避免患者气管切开或器官插管,有利于病情观察,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循环系统损害较小,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该研究通过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CO2(二氧化碳分压)、PaO2(氧分压)等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患者改善的更加显著,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VAP发生几率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死亡率分别为(10.2±2.8)d、(20.5±4.3)d、8.82%、8.82%,对照组患者的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死亡率,分别为(12.5±3.9)d、(23.3±4.7)d、14.71%、17.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潘家华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马闻华等人研究认为,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无创治疗较长时间,患者病情无好转时须及时改有创,避免延迟插管,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8]。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对COPD合并II型呼衰患者,当患者出现PIC后,采取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继续采取有创治疗患者,减少了VAP的发生几率,缩短了ICU治疗时间,但是两组患者的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此种治疗方法还应进一步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正兴,蒋国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学,2013,19(5):11-12.

    [2] 温晓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0):12-13.

    [3] 李艳丽.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401-403.
, 百拇医药
    [4]孙步伟.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0):61-62.

    [5] 戴赋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8):126-128.

    [6] 张海清,郭汉强.BIPAP无创通气在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3):81-82.

    [7] 潘家华.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60例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24):18-19.

    [8] 马闻华,梁结柱,苏景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4例临床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4):1107-1109.

    (收稿日期:2014-09-16), 百拇医药(陈康)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