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6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2950549
X线、CT、MRI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5日 《中外医疗》2016年第25期
     3 讨论

    GCT是一局部侵袭性的肿瘤,具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并含有单核基质细胞和很多破骨细胞样的多核细胞。最早由Astley Cooper于1818年提出,此瘤起源于非成骨性的基质细胞,而多核巨细胞可能是基质细胞融合而成,多核基质细胞形成肿瘤特殊组织和均匀分布在肿瘤内的巨细胞构成肿瘤。GCT绝大多数发生在骨发育成熟以后,即骨骺线闭合后。一般在20~40岁之间,10岁以下,50岁以上罕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该病最常见的症状为肿瘤部位的疼痛与肿胀,且疼痛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伴局部肿胀和压痛,关节活动受限,仅极少数病人以病理骨折为首发症状。良性GCT发展缓慢,恶性GCT发展迅速,临床肿胀也明显出现疼痛剧烈。可伴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和恶病质。

    该研究78例GCT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苑欣然等[1]的研究表明23例骨巨细胞瘤中有14例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该研究有45例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呈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向四周生长,引起明显的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肿瘤横向生长大于纵向,张秀宾等[2]的研究的31例GCT中发生于长骨骨端23例,其中膨胀性破坏8例,溶骨性破坏19例,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4例。肿瘤内可见残存的骨嵴,多发骨嵴相互交错形成典型 “皂泡状”改变,该研究有15例有这种典型“皂泡状”改变,姬少绯等[3]的研究了21例GCT其中有10例病灶内出现“皂泡状”改变。发生于不规则骨的18例G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内无钙化灶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