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3年第11期
编号:13162649
李卫华:因地制宜谋科研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3年第11期
     自2002年担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厦大附一院”,时称“厦门市第一医院”)副院长以来,李卫华历经了两件大事,先是2006年的三级医院评审;后是2010年并入厦门大学成为其附属第一医院。

    作为科研院长,李卫华能感到这两步给医院带来的压力与变化,特别是后者,“自2010年并入厦门大学后,医院并未因新加盟者的身份获得特殊政策。而接受厦大的统一管理标准意味着,我们只能加快转型。”厦大附一院的工作重心,必须从过去“重临床”向“临床与科研并举”的方向转变。

    然而,尽管压力很大,但李卫华并没有选择“跨越式”的快速发展之路,而是坚持步步为营、小步快走。这既与医疗及科研的特性有关,也是该院领导风格的一种反映。“为人低调、少与人争论、容易相处。”李卫华这样介绍自己,“从医院管理角度看,冲突少也意味着沟通更顺畅。对于开拓性人才,更应放权,为其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

    人才结构优化
, 百拇医药
    人才结构向来都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适应医院新发展方向的合理人才结构,是李卫华这些年着力的重点之一。引入外部因素是打破既有旧结构的利器,厦大附一院近年重点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博士生加盟。“他们刚从学校出来,具备科研能力、思维活跃、与导师保持着密切联系,这都符合我们的用人思路。”但李卫华同时也认为,医院在人才选择上应握有更大的话语权,“目前厦门卫生系统人员招聘,按照3:1的比例进行笔试和面试,而面试评委主要来自非用人单位,虽说这样保证了录取的公平公正,但有时医院需要的人才无法被录取,且成绩不一定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引入外部因素自然也包括招聘学科带头人,其重要性毋庸赘言。而随之产生的新人员融入及旧人员接受,则是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引进的人员最终能否留任,主要看是否能带领好团队。”李卫华认为,引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若是在行业内颇有声望,领导科室不会有太大问题,而对于引进名不见经传的人才,“他们和原有人员资历差别不大,则需对原科室人员多做工作。”
, 百拇医药
    李卫华解释自己的解决之道,“很多老主任都是77、78级毕业生,医疗和教学出色,但科研跟不上。在科室新陈代谢明显加快、科研临床并重的情况下,让老主任带着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的头衔从原行政职位退下来,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是我们倾向采用的方式。”

    任何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求医院员工自身具有发展持续性。李卫华鼓励医生不断学习,“不论年龄,我们都鼓励医生继续深造:年龄大的可以读在职,年纪轻的鼓励他们走出去。”面对当前人力短缺和未来人才培养的两难,李卫华选择了后者,“再忙也要派。”

    厦大附一院提倡学有所用,为鼓励青年医生投身科研,专门设立了“青年科研发展基金”,以重点支持来院工作三年内未承担科研项目的青年医生或本院在读研究生,作为前期研究工作的启动经费。近年,一些曾受惠于该基金的青年医生已承担起科研任务。

    对新聘入院的医生,李卫华希望,“今年招收的30名博士中,有一些最终能成长为临床和科研一肩挑的复合人才。这要靠科室领导的眼光,需要有重点的培养机制。”集中科研火力
, http://www.100md.com
    厦大附一院过去申报的大部分是市级课题,并入厦门大学后,以人才结构升级为基础,该院科研在立项水准上稳步提升。“这些年,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985和863项目,我们都能申请到。前年是5项,去年是6项,而2012年则达8项。”谈到其中法门,李卫华说,“以项目申报热点之一的心血管病为例,我们从自身实力出发,脚踏实地地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电生理两个方向上着力,这是我们从过去的申报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李卫华解释,“我们自身的科研基础并不雄厚,之前很多申报未获通过,很大原因在于只顾追逐热点,而没找准自己的长处,如此很容易形成以己之短比彼之长的被动局面。”

    像厦门一附院这类过去长于临床的医院,在课题申报上须兼顾临床和应用,而不能太偏向基础研究。李卫华曾专门请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专家,得到的建议是:“找一两个热点,做深做透。”为提高项目申请效率,少走弯路,医院将项目申请标书交于评审顾问进行先期审阅,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从而提高了申请获批率。

    加快学术发展,厦大附一院的另一思路是加强外联。
, http://www.100md.com
    李卫华认为,办会是加强外联的良好方式。“医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如近两年举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第二届海西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等,抓住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了解转化医学的新进展和趋势,使本院医生能较快找出科研方向。医院也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潜在合作者,最终形成新的科研议题和计划。”

    科研项目有了实施落地的人才,人才有了施展才干的项目——厦大附一院近年的一系列激励机制,将人才和项目很好地粘合到一起,形成良性循环。

    放眼世界,凡是科研及临床都很出色医院,均有相对个体化的配套政策,厦大附一院也不例外。对于复合型人才,李卫华说,“厦大附一院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若能申报到项目,医院允许他们每年抽出不超过3个月的时间,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相关科室也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而医院也会对因人员暂时脱离临床对科室进行一定的补贴。”

    若干年前,厦大附一院作为市级医院,其医疗容量和配置设计以厦门市区居民为基础。而随厦门经济高速发展,厦门的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逐渐显露,加之交通更为便利,目前厦大附一院的病源已不局限于厦门市区。现在,厦大附一院的新内科大楼正在建设;而对于未来,李卫华说,“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内科大楼建好后,床位会有所增加,供需矛盾可部分缓解;设备及人才配备到位后,也会对原有学科进一步细分。这就像心内科最早从大内科划分出来一样,专业细分趋势不可避免,但这一切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这些年,厦门经济高速发展,但医院和学科建设无捷径可走。我们现在所作的,就是要看清自己所处位置,明确自己的差距,然后一步步脚踏实地往前走。我们的目标不是好高骛远,但是要在国内获得我们应有的位置。”李卫华总结。, http://www.100md.com(朱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