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4年第18期
编号:13123571
谁更愿意拥抱数字医学技术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5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4年第18期
谁更愿意拥抱数字医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变革已然让医学今非昔比,无形中可能赋予患者更为充分的卫生保健掌控权。

    时至今日,患者仅持智能手机即可轻松追踪血糖控制。不久的将来,通过APP及其附件操作,患者实时查询血脂水平或记录心脏电活动也能变为现实。相关人士预测,目前司空见惯的现象——医生办公室或实验室作为汇集患者健康数据的重要场所——恐将成为历史,患者自我掌握基本健康信息已为时不远。

    现实世界中,到底谁更愿意接受与拥抱数字医学技术,医生还是患者?WebMD/Medscape近日发布的调研结果或可见端倪。

    今年8月22日至9月8日,1406位医务工作者(包括827位临床医生、152位护理医生、85位护士、107位助理医生和235位医学生)和1102名患者参与其中。调研内容聚焦于医疗保健领域演变,涉及诸如智能手机辅助医学诊断过程、医疗诉讼成本、病历审查权限、影像学检查辐射风险以及基因测试等医患普遍关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分析发现,69%的医务工作者、84%的患者赞同数字技术能改善或辅助医学诊断过程。近2/3医患坚信芯片实验室的便利优势,认为它应与智能手机APP有机整合进入常规血液检查并将相应结果即刻传输给医生,衍生为有用的新诊断工具。理由在于患者驱动的血液检查可有效避免病情延误悲剧。据此,约40%的患者宣称单凭科技手段可以实现疾病自我诊断而不再依赖医生,仅17%的医务工作者认同该观点。面对数字医学技术,内科医生较家庭医学从业者或儿科医生更显开放。

    具体而言,超过六成医务工作者同意接收患者通过智能手机传输的心率、心律数据。不足五成医务工作者表示,诊断可疑皮肤问题时乐得采纳患者经智能手机传送相关信息而无需到诊室就诊的建议。仅约三成医务工作者坦承,可接受以智能手机信息获取方式取代眼科、儿科诊室检查。从专业观点考量,心率、心律等相对孤立的测量数据更适宜借助智能手机兑现患者自我监控。

    较之医生,患者更乐于分享健康记录,这也印证了此前哈佛医学院针对初级保健医师和患者的研究结论。部分医生忧心忡忡,健康信息共享难免造成患者困扰、增加不必要的疾病咨询工作量。但一项随访调研结果认定,分享健康记录并未使医生工作负荷骤增,反而有七成医生认同其有助和谐医患关系。
, 百拇医药
    除新科技应用外,医患双方在部分卫生保健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所有参与调研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均陈述,在决定是否践行一项医疗流程前有权利知晓费用总额。绝大多数人强调,患者应该了解同一诊疗措施在不同医疗机构的价格支付情况,如此有利于他们货比三家。医患双方一致支持推广基因检测,尤其认为适用于诊断、治疗胎儿先天性疾病以及筛检药物不良反应等。

    鉴于背景与立场迥异,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对病历归属、健康检查和辐射风险等问题难免观点迥异。尽管医患近乎全票认可双方均有权审查病历资料,但就审查权限归属各执一词——54%的患者自恃为是病历持有者,39%的医生则坚持应由其保管病历。再有,近两成患者(19%)极其在意X线、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隐含的辐射暴露伤害,而约四成患者(38%)漠不关心。相比,32%的医务工作者密切关注影像学检查对患者造成的潜在辐射风险,仅极少数医务工作者听之任之。

    调研同时触及又一大医疗谜题——医疗成本。医生和患者普遍相信,患者在作出治疗决策前完全可以自行比对各医疗机构的价格支付状况。自认尚未做好充分迎战价格竞争准备的医生占据弱强态势,换言之,他们不愿以牺牲报酬为代价。而医疗保险、医疗补助补偿严重不足是双方公认的不争事实。
, 百拇医药
    Medscape主编、美国斯克里普斯健康中心首席学术官Eric Topol认为该调研的意义无可比拟,它如同透析患者和临床医生对数字医学技术所思所想的窗口,对医院管理或有所启发。

    “医患双方同样担忧数字医学技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隐患。”病历之争在所难免,更大程度或需归咎于法律的复杂性。当前法律框架下,医生“管辖”病历和健康记录,但个中信息不乏多视为是患者的个人财产。美国HIPAA法案隐私规定赋予患者访问、监查和复印个人病历的权利,但病历复印费用十分昂贵。

    美国电子病历适宜应用激励计划二期标准更注重专业资质,在信息反馈给执业医生后四个工作日内,过半患者能够在线浏览、下载和传输健康信息。过半就诊患者可在一个工作日内拿到临床诊疗结果。Topol建议,“患者应该掌握自己的病历”或养成获取病历副本的习惯。

    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会宣称,“尽管病历中满是患者信息,但医疗记录所有权仍应归属医生。实际上,病历是医生创建用于支撑或指导医学救治的必不可缺工具,堪属临床实践资产。”

    绝大多数医患认同,医生应在患者拿到实验室报告前知晓检查结果,但患者比医生更为急迫地希望这一时间点可以提前至检查结束即刻。另一方面,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家庭医师学会曾发出警示,在医生并未给出专业解释或判定前,检查结果往往可能导致患者南辕北辙。

    Topol预期,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医生最重要的职责将是解读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的信息,无疑由患者衍生出的信息远远早于医生的探查结果。“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将使医生的诊疗过程更趋民主化。”, 百拇医药(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