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763943
以史为鉴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6年第5期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近百年来,人们在健康领域似乎一直置身于矛盾之中:技术的无止境进步和个体治疗选择的日益局限。Charles E.Rosenberg,以一位医学史学家的视角,审视着现代西方医学历史百年变迁,溯源现代医学面临困境的发端,并试图找到解决这一困境的可能路径。

    的确,这是一个人类自其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机制了解如此多、如此清晰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受到限制最多的时代。用作者的话说,“临床医生总是处于官僚化的世界和患者个体之问,而在这个官僚化的世界里,有着人们达成共识的数据、程序和实践”。这种无奈、无助和渴望,是《当代医学的困镜》的作者Rosenberg发出的呐喊。

    Rosenberg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史学家,曾担任美国医学史学会会长和英国医学社会史学学会会长,并获得美国“韦尔奇奖章”等多项殊荣。该书是他近年来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而Rosenberg教授此前所著的《霍乱年代》(The Cholera Years)《陌生人的保健》(The care of Strangers)《阐释疫病》(Explaining Epidemics)等曾在美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本书中,Rosenberg教授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疾病被治愈是技术幻想还是可达到的未来?不断推出的“具有极好效果”的医疗技术是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还是让人类愈加赢弱不堪?临床医生传统的主观判断可以被科学的理解、预测和管理取代吗?同时,Rosenberg教授在书中指出为何绝大多数人对科学医学抱有如许信仰,因为这是源自人们发自内心的“难以言表的希望”:现代医学会延长生命、避免苦痛,并提供有尊严的死亡。这种希望深入民心,是潜藏在每个头脑、躯体背后的真实渴望。在科学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加不由自主地相信实现这一愿望的可及性仿佛越来越近。

    该书中文版译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与人文学院院长张大庆向本刊阐释了为什么要将《当代医学的困镜》介绍给中国医学界。“近年国内医患之间矛盾多发,并且发生了很多极端事件,引起社会学者们和大众的议论。但是,我们看来,就事论事的多,发牢骚的多,做深层次思考的反而不多。其实,当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现象和问题,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国前二三十年所经历过的和面对过的。一些西方学者做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很多成果是蛮有价值的,会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思考。”张大庆说:“在理论层面的讨论,帮助人们对医学有更深层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会深刻地影响卫生政策的走向。”

    阅读本书时适逢新春,有两条新闻搅动人心:一条是百万人观看BBC直播英国男子安乐死,另一条是国内某地医生遭遇医闹人身伤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双城记》那经典的开篇回荡在耳边,恰是现代医学最好的注脚。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人们面前有各样的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http://www.100md.com(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