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药师》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284888
解表剂课堂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家庭药师》 2012年第1期
     中医的名堂很多,让人头痛。最近有位朋友问我:“什么叫发汗解表剂?什么是解表剂?我从来没有搞清楚过。” 连这位很有医学底子,特别喜爱中医的朋友都一头雾水,我表示很惊讶。

    好吧,我们还是从“表”说起。

    表即“肤浅”

    中医对疾病的描述,其实是挺笼统的。“表”就是外面的意思,跟“里”相对。表证,就是自然界的邪气通过我们的皮肤、口鼻侵入身体表浅的部位而出现的一些轻微症状,即“肤浅”的症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感冒。我们都感冒过,因此,表证的面目一点都不神秘,也就是头疼脑热、有点怕冷、打打喷嚏、流流鼻涕、咳嗽两声之类。

    但表证并非只有感冒,比如小孩出麻疹、大人得了急性肠胃炎,一开始也会出现发热、怕冷的情形。中医认为这种病人兼有表证,除了治疗麻疹、肠胃炎之外,还会给病人解表。

    所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方剂,顺理成章称为解表剂。

    “发汗解表剂”的说法属于画蛇添足,因为解表剂一般都有发汗作用。要解除表证,中西医都会用到“发汗”这个方法。中药麻黄、桂枝有很强的发汗作用,病人吃了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也会感觉浑身散热、汗渍黏腻。有表证的人出了一身汗之后,肯定会如释重负,轻松许多。

    解表剂,本身也失调

    我们对解表剂并不陌生,例如桑菊饮、银翘散,在我们的生活中演变为中成药夏桑菊和银翘片。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两种方剂都属于辛凉解表剂(组成解表剂的药物一般都是“辛”味的,近似于辣,像薄荷、芫荽、葱、紫苏、生姜之类具有的挥发性香气甚至刺激性气味,也称之为“辛”),用于治疗风热表证。

    辛温解表剂,像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之类治疗风寒表证的,我们听得不多,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就更难觅踪影。这让我觉得特别遗憾。并不是因为我们得风寒感冒的概率更少,而是一些外在因素造成了这种现象。中医发展到近代,“温病学派”成为中医的中坚力量,这使得很多医生愿意使用“凉药”,比如,西医的传入让很多人混淆了病毒和热毒的概念,热毒确实应该用“凉药”;而病毒既可能导致风热,也可能导致风寒,一概用“凉药”就麻烦了。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深受古代中医学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存在重辛凉解表剂、轻辛温解表剂的现象。这些地方会根据需要,生产包括辛凉解表剂、辛温解表剂在内的不同剂型,如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等,多半可以即刻服用,十分方便。

    发汗,要的不是大汗

    也不知朋友从哪里听来,说解表剂只能早上用,还拿自己的亲身体验说事:他感冒了,早上服用辛温解表剂葛根汤,大汗,爽快;晚上再喝一次,却是微汗,还睡不好觉。其实,解表剂的服用时间并没有严格要求,而且表证一般起病急、变化快,因此医生会说,拿了药回去马上喝,不管白天黑夜。

    那么,朋友的经历是怎么回事呢?应该说,温暖的白昼、凉快的夜晚,对解表剂的效果确实有些影响。解表剂药力发散,需要快速起效,较温暖的环境有助于药力到达全身。所以,服用解表剂有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避风寒。喝完药跑出去吹风,效果肯定会打折扣。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一个措施——啜粥温覆,就是喝一点温热的白粥(温水也可),然后盖上被子(增加衣服也可)歇一会儿。

    另外,解表剂要达到的发汗效果,绝不是大汗淋漓,而是遍身微汗,也就是朋友晚上服药后的效果。大汗会伤及人体阴津,伤阴则燥,燥则难以安眠,说不定朋友当夜没睡好觉,跟早上的大汗有关。当然,感冒本身也会影响人的睡眠,这很难说。

    如果要讲究,服用解表药的同时,尽量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避生冷和避风寒是一样的道理:中医认为,油腻食物通常会令药物起效减缓,与解表剂快速起效相悖;辛辣食物对风寒表证影响不大,但对风热表证是禁忌的,如果自己不能判断疾病的寒热性质,最好不要尝试。

    饮食清淡会让你更快好起来。像薄荷、芫荽、葱、紫苏、生姜之类,既是解表药又是家常食材,气味芳香,十分开胃,不妨吃一些。

    表证、解表剂,几乎是中医领域最粗浅的两个概念,因为病症轻、见得多。若要深入研究下去,便会有里证、半表半里证,那才让人学得头晕眼花、咬牙切齿。如果朋友让我解释里证、半表半里证,我会挤出两滴眼泪对他说,解释可以,懂与不懂,责任请君自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