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药师》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284206
药物“易容术”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家庭药师》 2012年第2期
     医生常说吃药治病如行军打仗,兵法有云“兵不厌诈”,因此我们也常常给药物加点伪装,为的是使药物能更顺利地到达病灶,避开体内其他因素的阻挠。那么,到底药物在到达病变部位之前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呢?

    让我们步步看来。

    药物分子的“征途”

    我们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是口服制剂,口服制剂使用方便,病人也乐于接受,所以药物从口腔开始了它的“漫漫长路”。药片的第一站是胃,这里热浪翻滚,酸性极强,药片开始崩解,药物分子慢慢释放出来。如果这些分子在酸性条件下会降解,那不好意思,就要大面积地损兵折将;如果药物分子是酸性的,它们可以相对容易穿透胃壁而进入血液循环,不过放心,它们不会走远。

    剩下既不是酸性也不被酸分解的“将士”们继续走,来到小肠,这里的路崎岖不平且九曲十八弯,所以行军速度很慢。在这里,这些药物分子们将有足够的机会穿过肠道上皮。小肠上皮有很多毛茸茸的纤毛,大大增加了药物分子与小肠壁接触的面积。当然,小肠的管道里也不是风平浪静,这里有很丰富的蛋白酶,它们负责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切碎成氨基酸或短肽链。如果药物分子是蛋白类的,那就要“壮烈牺牲”了,所以蛋白类的药物基本是不能口服的。相似的还有核酸分子,它们的命运差不多,也会被肠道的酶无情地碎尸万段。

    药物分子根据各自的身高体重外加长相,有不同的穿越肠道上皮的方式,此谓之蛇有蛇道,鼠有鼠路。有的个头小,细胞膜上有不少孔道,它们可以爬进去;有的胖,脂溶性强,就直接撞进去了;有的看准机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