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57170
《伤寒论》药对组成方式中七情和合之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25日 邢袁玲
第1页

    参见附件(1376KB,2页)。

     [关键词]伤寒论;药对;七情

    [中图分类号] R2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74-02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共使用药物87种,载方113首。其方概括了中医临床学科的常用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仲景方之所以被誉为方剂之鼻祖,是因为其组方配伍思路独特,用药要点别出心裁,为后人组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应用思路。目前研究其药物配伍特点,对于提高中医药科研质量、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药对”即为双味中药的配伍应用,在治疗上使其增强药力,减少副作用,产生不同效应与反应,即本草所谓“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这是配伍方法的精髓,亦是药物组成方剂的核心,因而研究药对在临床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开药对配伍使用之先河,运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据统计达147对之多。而《伤寒论》中组方缜密,其药味不多,但配伍极其严谨。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根据药性、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伍。其中所选的药物,既分工明确,又协同配合,常常是散收相合,刚柔相济,寒温同用,补泻兼施,辛甘酸苦复法,避免了几味药简单相加或单一药性药物的堆砌。每一张经方都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这种有机整体中的药物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变换原来的方义及其主治病证。徐灵胎所言“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正是对经方配伍严谨的极好说明。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七情”理论,成为药对理论形成的基础。历代医家中。仲景颇得药对使用之心得,此篇针对《伤寒论》中药对的组成方式中之以七情和合为主组成的药对。综合文献分析归纳后略举如下:

    1相须配对

    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明显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一般来说,这两种药物的性味大致相同。如五苓散中之茯苓配猪苓,均有利水渗湿之功,均可用治水肿胀痛,小便不利等证。然茯苓利尿之功弱于猪苓,能补益心脾,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可用治心虚、惊悸、失眠健忘等证。而猪苓利尿力强,清热力弱,无补益之功。

    2相使配对

    两种对药相配伍,一种药物辅佐另一种药物,提高主药的疗效。如大承气汤中芒硝配大黄,大黄为清热泻火,泻热通肠的主药,芒硝润燥通便,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共治热结便秘。

    3相畏配对

    用一种药物去抑制、缓和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或毒性,且能加强疗效。如十枣汤中逐水的甘遂配以大枣,不但缓解甘遂对胃肠道的毒性刺激,且能扶助正气,使祛邪而不伤正。

    4相反配对

    两种性味相反或效用相背的药物配对。由于药物的性能、效用相反,起到了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并能产生新的疗效而不发生拮抗。如小承气汤中之大黄与厚朴的配伍,大黄苦寒,攻积导滞;厚朴苦温,行气消满,两者配伍,可使泻下作用明显增强。而在相反药对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4.1寒热配对

    两种对药相配合,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寒热对药是根据阴阳对立关系和阴阳对立病机理论提出的,一般适用于寒热错杂病变,或为反佐之用。如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配干姜,治心下痞满疼痛。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黄连苦寒降泄为主,干姜以辛散温通为主,二药相合,辛开苦降,一温一寒,除寒积清郁热,止呕逆,制泛酸,和胃泻痞开结。用于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以治胃脘疼痛,呕吐吞酸,嘈杂暖气等证。

    4.1.1温卫阳泻热痞如附子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麻沸汤浸渍,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部之邪热,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固表的作用。

    4.1.2清上温下如黄连汤。方中黄连苦寒,以清在上之热。干姜辛热,以温在下之寒,全方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4.1.3寒热并用如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主要论述寒热错杂的证治。由于本证病机是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中焦,故方中用于姜、半夏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降清热。后世之苦辛宣泄,苦降辛开,苦降辛通等说,实源于此。

    4.2补泻配对

    如柴胡加芒硝汤方中人参与芒硝同用,人参益气和中,补益正气,正足邪自去,这是补的一面;芒硝软坚通便,泻热去实,邪去正自安,这是泻的一面。两药配对,相反相成,扶正祛邪。亦有泻中有补者,即在以清泄为主的方剂中加入适当的补益药,以防伤及正气。如白虎汤中重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佐以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两者合用,共奏泻中有补,使泻不伤正,补不留邪,以达清热生津之效旧。补,即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泻,即祛除病邪,包括发汗、攻下、消导、理气、行血、利水、清热、祛寒等。现对补泻配伍探述如下:

    4.2.1补散合用补散合用是仲景治疗表证时应用的配伍方法。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使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故用麻黄辛温发散解表,又伍附子温里助阳。

    4.2.2攻补合用攻补合用多见于通便的方剂中。麻子仁丸用小承气汤泻热导滞,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专治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热结之便秘。

    4.2.3补利合用补利合用多见于利水消肿方剂中。如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方中附子温补脾肾阳气、白芍益阴柔肝,又用茯苓利水渗湿。

    4.2.4补消合用消,即消痞散结。补消合用多见于治疗心下痞满的方剂中。如旋覆代赭汤,是治疗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胃院痞闷胀满、频频嗳气之方,不但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降逆化痰散结消痞,又用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达补消合用,虚实同治。

    4.2.5补行合用补行合用多见于治疗气滞或肝郁的方剂中。如四逆散,是疏肝理脾的祖方。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用白芍养血柔肝,二者合用,体现了肝之“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

    4.2.6补通合用补通合用多用于治疗血虚、经脉不畅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汤,是治疗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之寒厥证的著名方剂,本方用桂枝、通草、当归通脉畅血,又用白芍、当归补益营血,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4.2.7补清合用补清合用见于清热方剂中。如竹叶石膏汤。适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证。方中用石膏、竹叶清透气分余热,人参、麦冬补气养阴,四药合用而成清补两顾之剂。

    4.2.8补温合用因寒邪内侵,易伤阳气,或阳气素虚,寒从中生,均可致寒邪、阳虚共见的病证,治当补阳祛寒兼顾。如理中丸之干姜与人参、白术、炙甘草合用,吴茱萸汤之吴茱萸与人参、大枣合用,均属补温合用的配伍方法旧。

    4.3散收配对

    即向外发散与向内收敛的药物合用,而达到共同的治疗目的。在发散剂中常加适当的收敛药物,这一方面,医圣仲景创立的桂枝汤堪称楷模,方中桂枝、生姜辛温发散表邪,伍以白芍酸涩收敛,如此发中有补,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以达解肌发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