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39623
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舌下腺囊肿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34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碘酊注射法,3个月后复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舌下腺囊肿,疗效确切,标本兼治,预防复发,临床观察无任何副作用。

    [关键词] 舌下腺囊肿;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8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083-02

    舌下腺囊肿为舌下腺导管阻塞,唾液外渗潴留而形成,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且女性多见,大多数患者有反复破裂、流出黏稠液体的病史[1]。此病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囊腔内注射药物法和手术方法治疗,但效果不十分满意,且易于复发。笔者近年采用消瘰丸合二陈汤治疗的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门诊患者中随意抽取40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大28岁,最小17岁,平均22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1周;患者均为单发,左侧24例,右侧16例。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采取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该病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湿热,运化失职。湿热郁阻于中焦所致,舌胖嫩,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治宜健脾益胃、清热除湿,软坚散结。基础方:玄参6 g、煅牡蛎20 g、浙贝母9 g、炒山甲9 g、半夏9 g、陈皮9 g、茯苓9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2周。临证加减:湿重酌加龙胆草、黄柏、苦参、生苡仁,增加清热化湿的力度;热重加生石膏、紫花地丁;病情严重、毒瘀互结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夏枯草、青黛、大黄、丹参、桃仁、红花,清热解毒化瘀。

    1.2.2对照组碘酊注射操作方法[2]:为碘过敏实验阴性,针对表浅较小(5~8 mm)的囊肿,经消毒后不必抽出囊液即可用5号针头吸入0.2 ml碘酊,自囊肿腔基底部边缘穿入囊肿,缓慢注入至囊肿隆起为止。大而深的囊肿(9~12 mm)则需抽出囊液,用7号针头进入,抽出囊液后,将0.5 ml 的碘酊注射囊腔内,抽针后用纱布压迫针眼,以防止外溢。1周后复查,如果囊肿未消失可重复注射,直至囊肿消失,其药量根据囊肿大小而定,一般1次注射不超过1 ml,因考虑高浓度碘酊对组织刺激性较大,组织反应性肿胀较重可同时注射0.1 ml地塞米松注射液,减少渗出及预防碘过敏,加速囊壁变形、消失。嘱患者3个月后复查。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囊肿完全消失,口底黏膜正常,舌生理活动正常,1年内无复发;好转:囊肿明显缩小>80% ,口底黏膜正常,舌生理活动正常,1年内无复发;无效:囊肿萎缩仍残留<50%,需手术根除,且1年后再次复发。总有效=治愈+好转。

    1.4典型病例

    患者,女,19岁,左舌下口底无痛性肿物2周,近期觉肿物增大,影响进食,言语受限,自服消炎药1周后未见效,前来就诊。检查见左口底有一直径3.0 mm、半透明蓝色肿块,质软有弹性,穿刺有蛋清样液体。舌胖苔滑,脉滑数。诊断为舌下腺囊肿。中医辨证为痰湿内郁阻化热,治宜健脾益胃,清热燥湿,方选消瘰丸合二陈汤:茯苓9 g、陈皮9 g、半夏9 g、黄芩9 g、黄连6 g、生甘草6 g、玄参6 g、贝母9 g、煅牡蛎20 g、炒山甲9 g、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生苡仁20 g,7剂,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14剂。经碘过敏实验阴性后,行5%碘酊囊腔内注射术,半个月后复诊,囊肿消失,口底黏膜正常,舌生理活动正常,随访1年内无复发。

    2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临床观察,对照组采用碘局部注射虽然具有消除囊肿的功效,但局部刺激作用因碘酒浓度增强而加大[3],且留下硬化而不消,易复发。二者相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舌下腺囊肿中医称为“痰包”,首见于《外科正宗》,其云:“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如匏肿,绵软不硬,有碍言语,作痛不安……”“痰包”病机为痰饮流注,凝聚舌下所致。病因为火积,位为舌。脾开窍于口,心其苗在舌,《诸病源侯论·卷三十篇》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明确了痰包与心脾的关系。痰饮又由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所致。因此笔者在临床上采取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痰包”。消瘰丸出自《医学心悟》,原方的应用范围仅局限在瘰疬之病,即西医称之为淋巴结核,笔者用其治疗舌下腺囊肿,取其清热化湿、软坚散结之功效,方中玄参滋阴降火,且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炎症;牡蛎化痰软坚;浙贝母清热化痰,治一切疮疡肿毒;穿山甲消肿散结通络;同时配合二陈汤健脾益胃,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化痰通络、软坚散结之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且预防复发,临床观察无任何副作用,较之单纯用西药有不可取代之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