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38920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2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01KB,2页)。

     [摘要]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为合理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对策。方法:对7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不良反应涉及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累及人体79个系统,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昏、头痛、胸闷、心悸等。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应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056-02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问世的一类全合成抗感染药物,其共同特点是在化学结构7位上连以哌嗪环、6位处引入了氟原子,因此称其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导致细菌DNA不能正常合成和修复,对G+菌和G-菌、衣原体、支原体以及结核分支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1]。因其抗菌谱广,细菌对其耐药性低,药物在体内分布广,临床上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及骨关节等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随着使用品种增多及临床各科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报告也相应增加,笔者就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7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龄18~80岁;原发病为呼吸道感染32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28例,妇科感染5例,消化系统感染1例,骨外科术后预防感染4例,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进行筛查;按患者年龄、性别及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涉及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总结。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

    7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7种,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共7个品种;以静脉注射为主,只有1例司帕沙星是口服的,见表1。

    2.2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7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以皮疹、瘙痒、静脉炎、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表现最为常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见表2。

    3 讨论

    3.1 主要不良反应

    通过分析本院收集的72例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报告,看出皮肤变态反应居多,共37例,构成比为51.4%,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红斑、瘙痒、皮疹、剥脱性皮炎、荨麻疹等。有资料[2]认为氟喹诺酮类药物皮肤变态反应的机制是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光毒性反应是指氟喹诺酮类药物吸收光能后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损伤;光变态反应是指氟喹诺酮类药物吸收光能后成为激活态并以半抗原的形式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引起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17例,构成比为23.6%。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共同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多在口服时发生,静脉给药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腹痛、腹泻、呕吐。资料[3]认为这种反应往往与剂量有关,口服剂量小于600 mg/d,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低,当剂量大于800 mg/d,则发生率较高,最严重的是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反应共12例,构成比为16.6%,症状可见失眠、惊厥、头痛、烦躁、头昏、乏力等,常与使用高剂量FQNS有关,可能是因为此类药物中含有氟原子,使得药物的脂溶性增加,组织渗透力强,能较好地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可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使中枢兴奋性增高而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另外,还可见转氨酶升高,心悸、胸闷,粒细胞减少、血糖异常等其他系统不良反应。

    3.2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防止滥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或者选用其他抗菌药物。注意指导患者对用药时间的掌握,需要每日1次用药的可以晚上服用,并嘱咐治疗期间避免日光或紫外线的照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