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36505
脑卒中后癫痫51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0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本院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所收治脑卒中后首次发作癫痫患者51 例,分别对其卒中性质、卒中部位、发作类型、发作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生与卒中性质、部位及其发作类型、部位均有关。全面性发作多见于皮层病灶,而皮层下多为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多见于出血性病灶而部分性发作多见于缺血性病灶;迟发型癫痫中缺血性病灶多见,迟发型癫痫中全面性发作多于部分性。结论:提高对脑卒中后癫痫的认识,对脑卒中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困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癫痫;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151-02

    脑卒中后癫痫是临床常见疾病,对于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患者住院时间多为卒中急性期,且出院后由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出现,使得相当一部分患者失随访;而癫痫的治疗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很多患者因此不能坚持治疗,以致发生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收集了51例卒中后癫痫患者资料,希望由此发现一些关联,以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2 例,女19 例,年龄52~91 岁,平均63.5 岁。其中脑出血27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 例,脑血栓形成12 例,脑栓塞8 例。均符合1996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 或MRI 检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为血性。患者脑卒中前均无癫痫病史。其癫痫发作均符合国际癫痫联盟制定的癫痫发作分类和癫痫综合征分类。将其发作类型与卒中性质及部位、发作时间与卒中性质及癫痫类型进行比较。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癫痫发作类型与卒中发作性质及部位

    全面性发作28例,其中缺血性卒中7例,出血性卒中21例;部分性发作23例,缺血性卒中13例,出血性卒中10例。全面性发作多见于出血性病灶,而部分性发作多见于缺血性病灶。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卒中部位比较中,全面性发作28例,其中病灶在皮层20例,皮层下8例;部分性发作23例,皮层占6例,皮层下17例。全面性发作多见于皮层病灶,而皮层下多为部分性发作。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2癫痫发作时间与卒中性质及癫痫类型

    早发癫痫18例,其中缺血性6例,出血性12例;迟发癫痫33例,缺血性14例,出血性19例,迟发型中缺血性多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型18例中,全面性8例,部分性10例,迟发型33例中,全面性20例,部分性13例。迟发型中全面性发作多于部分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目前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报道不一,发生率一般在4.40%~9.04%[1-2],且为老年继发性癫痫首要病因。早发癫痫发生机制为:脑梗死时,脑组织缺血、缺氧,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发生改变,出现过度除极化或病变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元[3]。而迟发癫痫发作的机制主要为:中风囊的机械刺激及病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影响了神经元物质代谢,促进癫痫的发生。而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原因可为脑出血后血肿对脑组织的直接破坏; 脑出血后含铁血黄素在出血部位及其周围脑组织沉积,可能引起局部对大脑的刺激,也可引起痫性发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是由于脑血管闭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Ca2+、Na+ 在细胞内聚积,梗死灶周围细胞膜电位去极化及Ca2+介导的效应,GABA 受体敏感性降低,神经兴奋-抑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痫性发作;神经元缺血、缺氧后谷氨酸的重摄取减少,破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增强;全脑低灌注,而海马等癫痫起源区对缺血尤其敏感;由于缺血导致缺血半暗带的生化改变[4]。随着对脑卒中后癫痫的进一步认识,对卒中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困难,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蔚锋,邵国富.中风后癫痫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5,22 (1) :25-2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