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36223
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黄晓艳
第1页

    参见附件(1251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把2008年6月~2009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13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早期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干预组)65例,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早期干预组黄疸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早产儿黄疸的发病率,有利于预防早产儿核黄疸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围生儿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预测;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42-02

    黄疸是指因血液中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白眼球)黄染。新生儿黄疸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一种是病理性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症状,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其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多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2]。由于地区、诊断条件、医院性质和诊断标准不同,发病率报道不一,为9.1%~50.0%[3]。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母乳喂养率和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也随之提高,为探讨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笔者对65例新生儿采用早期口服茵栀黄颗粒,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1月收治的早产儿黄疸患者130例,其中,男婴71例,女婴59例,平均年龄为(66.34±12.98) h,平均胎龄为(33.25±3.42)周,出生平均体重(3.73±1.54) kg、Apgar 1 min评分8~10分,剖宫产68例,自然分娩60例,其他方式助产2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症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早产儿发生黄疸者,对照组口服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d),尼可刹米100 mg/(kg·d),干预组口服茵栀黄颗粒1 g/次,3次/d,直至经皮测定黄疸指数<9 mg/ml。两组新生儿服药期间若经皮测定黄疸指数达到必须光疗标准者或溶血、感染等病理性黄疸者予光疗等综合治疗,否则视为干预有效。

    2 结果

    两组患儿黄疸均全部治愈。干预组与观察组生后3、7、14 d血清胆红素(mmol/L),见表1。

    两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16.46%和28.48%(P<0.05)。两组比较,干预组黄疸达到必须光疗者比例低,干预有效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P<0.01)。

    3 讨论

    正常足月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与国内外其他报道相似,但平均峰值高于既往报道的局部人群的峰值,更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峰值超过220.5 μmol/L者占34.4%。56例血清胆红素超过220.5 μmol/L的正常足月新生儿的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无异常发现。提示正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应高于现行标准[4-5]。从而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标准也应相应提高。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病症。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 d出现,但黄疸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颈部,发展缓慢,生后4~5 d黄疸最明显,可延及躯干或四肢近端,粪便黄色,尿色不黄,其他情况正常;生后7~10 d逐渐消退。早产儿由于血浆清蛋白偏低,肝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可延至2~4周才消退[6]。

    如若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 μmmol/L,也就是四肢及手足心发黄时。③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mol/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 μm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其原因与先天宫内感染、母子血型不合发生溶血、先天性酶缺陷、感染以及先天胆道闭锁等因素有关。

    与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是 ,早期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绝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未结合胆红素有神经毒性,可透过生物膜及血脑屏障。当未结合胆红素超过342 μmmol/L,或是小早产儿有缺氧、酸中毒等并发症时,未结合胆红素超过 171 μmmol/L,患儿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中枢神经受损,易侵犯基底节部位,故又称核黄疸。这种疾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多遗留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等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应引起高度重视。

    新生儿黄疸必须及时看医生,由医生判断其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并决定是否住院治疗或观察。因高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是完全可以防治的疾病。对早产儿如黄疸发生早、进展快、程度重,应监测胆红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诊断,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严重者应按急症处理,如RH血型不合溶血病等。本资料显示,干预组胆红素峰值低、持续时间短、黄疸达到需光疗比例低,疗效肯定,使新生儿能安全度过黄疸高峰期。茵栀黄颗粒服用方便,副作用少,易被家长接受,可作为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有效药物之一。另外,早期对新生儿进行抚触配合足部按摩等简单操作的治疗也非常有益[7]。对多种方法防治无效的新生儿黄疸,应积极查找原因,及早采取光疗等其他干预措施[8]。

    [参考文献]

    [1]岳玉国,李云珠.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11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5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