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2032566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阻型慢性盆腔炎6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5日 黄 巍,韦丽君,罗纳新,林寒梅
第1页

    参见附件(1376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60例湿热内阻型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抗生素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应用抗生素与理疗,Ⅱ组应用抗生素与理疗基础上加中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结果:Ⅰ组总有效率为63.33%,Ⅱ组总有效率为90.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比抗生素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湿热内阻;物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093-02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盆腔内生殖器官、盆腔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的总称,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理论认为寒、湿、热为其主要病因,以瘀为病理产物,以虚为病变结果,具有一个“寒湿热致瘀、湿热伤正、正虚邪恋”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湿热内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和寒湿凝滞型4种证型论治。本院妇科2008年3月~2009年9月,分别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抗生素治疗60例湿热内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经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湿热内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有性生活史,年龄24~48岁,病程3个月~8年。其中已婚已育43例,占71.66%;宫内节育环放置者38例。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年龄、病程、体征、已育及放环情况等一般资料(表1)经χ2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妇科检查与B超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参照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中的诊断标准[1]进行慢性盆腔炎诊断:①有发病原因,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下腹坠胀、腰骶酸痛,常在劳累、性交、月经前后加重;③白带多,黄色或浓性;④月经紊乱,经期延长;⑤子宫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增粗,呈条索状或扪及不活动包块,压痛;⑥B超检查,附件区探及异常回声或不规则暗区,子宫直肠陷凹有积液。以上6项有3项以上者即可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①低热起伏;②带下量多,色黄秽浊;③口干不欲饮;④大便溏或便秘,小便黄赤;⑤舌色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以上5项中有2项者即可诊断。

    1.3治疗方法

    1.3.1Ⅰ组应用头孢呋辛钠1.0 g、甲硝唑5.0 g,静脉滴注,每日2次;外加微波理疗仪下腹照射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10 d为1个疗程。

    1.3.2Ⅱ组在应用抗生素(用药、剂量、方法同Ⅰ组)及微波理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中药以银甲丸加减: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桔梗。每日1剂,水煎服7 d为1个疗程。中药保留灌肠加微波理疗(方药:红藤30 g、冬瓜子30 g、蒲公英15 g、甘草6 g、地丁草15 g、延胡索15 g、连翘12 g、赤芍9 g、忍冬藤12 g、乳香4.5 g、没药4.5 g),上药加水浓煎取汁100 ml,每晚灌肠1次,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用灌肠器通过导尿管插入肛门、直肠14~15 cm ,将药液徐徐灌入,4~5 min,灌毕将管拔出,嘱左侧卧位15 min,即可起床走动,10 次为1 个疗程,行经期间暂停。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白带检查正常;妇科检查子宫无压痛;附件区无增厚、增粗及压痛;B超提示盆腔积液和盆腔包块消失。有效:自觉症状消失;白带检查趋于正常;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压痛;附件区增厚、增粗感及B超提示盆腔包块减小达1/3以上。无效:诸症及盆腔包块无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1个疗程后,Ⅱ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与Ⅰ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部分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遗留的病理改变,并无病原体[2] 。引起盆腔炎的感染相当复杂,病原体有40多种,大多数是混合性感染,所以应用广谱高效抗生素为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首选用药。但由于慢性盆腔炎患者多有反复多次用药史,细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同时到达病灶的抗炎药物难于达到足够的浓度而发挥抗菌作用,因此单纯抗生素疗效不佳[3]。应采取全身及局部相结合的治疗措施,加强营养,加强体质锻炼,联合应用中医及物理疗法,可取得理想效果[4]。

    湿热内阻型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证型,中医辨证属“带下”、“妇人腹痛”、“癥瘕”范畴。多因感受湿热邪毒,与血相搏结,瘀阻冲任,不通则痛,结块于胞脉,积而成癥瘕。故治疗上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5-6]。方中红藤为历代治疗内痈首选药,清热解毒、化瘀通络、利湿消肿,善除下焦湿热瘀结之邪;苦寒之品易于败胃,常见不少患者因医者过用苦寒,损伤脾胃,虚虚实实,致正虚邪恋,迁延难愈。对湿热邪毒炽盛之证,配蒲公英、地丁草、金银花、大青叶、茵陈、椿根皮以加强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既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利湿作用,重用而不易损伤胃气之品;湿热之邪阻滞气机,煎熬阴血,以致瘀与湿热互结,常使病情缠绵,而苦寒清泄之品运用不慎,常有遏阻气血,损伤阳气,甚至热从寒化之弊,何况湿为阴邪,得阳始化,且血得温则行,故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证,在苦寒清利的同时,常配以皂角刺、当归、川芎、玄胡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其辛温之性可监制大队寒凉药,防止阴凝之弊,其中皂角刺活血解毒,利湿排脓,《本草汇言》谓其“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液微循环,加速坏死组织吸收,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同时还有利于局部抗生素的吸收和发挥作用,增强疗效[4]。物理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也起到较好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吸收和修复。通过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阻型慢性盆腔炎比单纯抗生素治疗疗效显著,临床值得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