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5期
编号:1203195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影像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5期
     [摘要] 目的: 本文对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接诊治疗,通过B超影像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部位以及局部声像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通过B超影像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子宫前后壁的厚度、子宫内膜线的形态、子宫后方及子宫直肠凹陷内的回声。结果:子宫增大,形态饱满,内部回声不均匀,且子宫直肠窝内可见小的衰减包块者为气滞血瘀型;患病部位以卵巢为常见,形态以囊肿为主者属寒凝血瘀型。结论:利用B超影像指标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a了客观化指标。

    [关键词] B超影像指标;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 R711.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72-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是子宫内膜引起的一种病变[1]。中医属于“血瘕”范围。本院对2006~2009年经过B超影像诊断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76例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医分型的影像学基础,现报道如下[2]: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自本院B超影像室检查患者76例,年龄20~42岁,其中,27~38岁者59例,病程为3个月~9年。子宫内膜异位症1个部位者6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个部位者13例。其中,临床诊断证实22例,B超诊断54例。19例经手术证实。

    1.2 观察仪器

    SSA-220A,ALOKSSSD-620。

    1.3 方法

    令患者适度膀胱充盈后取仰卧位,探头置于下腹部进行纵向、横向、及斜向的多方位扫查。在正中矢状切面上测量子宫的最大长径厚径,和子宫体前壁、后壁的厚度。再向两侧移动探头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及子宫内部的回声情况,在横切面上测量子宫横径和两侧卵巢的大小。并观察子宫后方及子宫直肠窝内的情况。患者在经前、经期各进行1次检查,观察到其大小及声像图可随月经周期改变,这也是与子宫肌瘤、其他卵巢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 百拇医药
    1.4 诊断标准

    按照妇产科临床诊断标准。

    1.4.1 采集病史:长期月经失调,有继发性痛经,不孕。

    1.4.2 妇科检查:在宫骶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处有触痛,可触及到黄豆大硬结;子宫后穹隆触痛;阴道直肠隔间触及同行孤立结节,并向后穹隆穿透,见紫兰色结节。

    1.5 中医辨证分型

    结合临床症状分为两型,寒凝血瘀型:47例,痛经,常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下腹部冷痛,经期延长,部分年轻患者伴不孕,舌质暗,有瘀斑,脉紧迟。气滞血瘀型:29例,经行或经前期小腹胀痛拒按,痛引腰骶,乳房作胀,经量时多时少,或有不孕,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 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准

    ①子宫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增大,轮廓尚清楚。②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宫体前壁或后壁明显增厚,且经前、经后的图像可发生变化,即经期散在的暗区且子宫增大明显,其后则逐渐减小。③子宫内膜的变化,因病灶局限,可引起宫腔线的移位,因后壁病变较多,所以内膜线向前移位。

    2.1.1 卵巢部位:双侧或单侧附件区可见不规则或卵圆形的囊性无回声区,大小约1.0~10.0 cm,一般不超过10.0 cm,内部回声也不同,可为囊性、囊实性或类实性,且随月经周期变化。囊壁较厚、粗糙。

    2.1.2 子宫直肠陷凹部位:位于子宫后方或子宫直肠窝内的巧克力囊肿,有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边界不清,最大径线<5.0 cm,呈衰减性包块。因巧克力囊肿声像图表现多样,应结合临床血清CA125测定,抗子宫内膜抗体测定,以明确诊断。因其与周围组织粘连,子宫直肠陷窝变浅或完全消失,子宫后倾固定。
, 百拇医药
    2.2 两组局部声像图特征与中医证型比较

    29例为气滞血瘀型,47例为寒凝血瘀型。

    2.3 两组病变部位与中医证型比较

    以子宫体病变和直肠陷凹衰减包块为主的病变为气滞血瘀型,有29例;以卵巢部位巧克力囊肿为主的病变常见寒凝血瘀型,有47例。

    3 讨论

    从本组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诊断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其与中医的“血瘕”有内在的联系,血瘕中气滞血瘀型的病变部位以子宫本身的病变及子宫直肠窝衰减包块为常见;而寒凝血瘀型则以卵巢部位的巧克力囊肿为主要病变。中医的“血瘕”属妇女癥瘕一类疾病。多因月经期间邪气与血结聚,阻于经络而成。主要症状:小腹有积气、包块,急痛,阴道内有冷感,或见背脊痛、腰痛不能俯仰等。血瘕在小腹及胁下,假物成形,无定处。传统中医诊断本病,主要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来辨证论治,而对于子宫肌层的病变或盆腔内生长的结节或囊肿的大小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都没有办法详细了解,而超声能准确、快捷且无创的了解病变部位、性质、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不同的影像学资料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完善的信息[3]。
, http://www.100md.com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分析、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影像学诊断结果在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为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提高中医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英,赵齐生,陈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基因表达与免疫诱导[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5-6.

    [2]周永昌.超声医学[M].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28-330.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8-580.

    (收稿日期:2010-04-22), http://www.100md.com(范志明,邵学清,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