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29499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杨向荣
第1页

    参见附件(750KB,1页)。

     [摘要] 目的:对照分析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H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5例,均针对病因及诱因综合治疗,比如支链氨基酸静滴、限制蛋白摄入、抑制毒性物质的生成与吸收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2 d内清醒率达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3、4.86,P<0.05),提示纳洛酮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促醒作用。结论:纳洛酮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能明显缩短清醒时间,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抢救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纳洛酮;肝性脑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063-01

    肝性脑病(HE),是一种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大部分HE由各型肝硬化(在我国主要是肝炎肝硬化)引起,该病发病率、病死率高,临床治疗效果欠佳[1]。纳洛酮近年广泛用于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肺性脑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具有独特的疗效[2]。本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滴注,抢救肝性脑病患者3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35例患者,其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6版关于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2],采取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3岁;其中原发病为乙肝后肝硬化11例,丙肝后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原因不明1例;脑病昏迷分期:I期4例,Ⅱ期9例,Ⅲ期5例,Ⅳ期2例。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0岁;其中原发病为乙肝后肝硬化9例,丙肝后肝硬化2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脑病昏迷I期3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2例。两组在原发病、年龄、性别、诊断、病程分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肝功能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针对病因及诱因综合治疗,比如降血氨、支链氨基酸静滴、保肝、净化肠道、限制蛋白摄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抑制毒性物质的生成与吸收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3.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患者清醒后改用每日1次,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肝功能和血氨监测。两组疗程均为10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3 d内意识转清,无异常神经体征及病理反射;有效;5 d内意识及神经体征明显好转;无效:5 d后意识及神经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或死亡。总有效为显效加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见表1。2 d内清醒率达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3、4.86,P<0.05),提示纳洛酮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促醒作用。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有2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轻度恶心,减慢滴速及肌注甲氧氯普胺后症状很快消失。治疗组有1例出现肺部感染,对照组3例出现肺部感染。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3-4]。HE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间存在大量自然形成或手术造成的侧支分流,主要来自肠道的许多可能影响神经活性的毒性物质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体循环[5],通过氨中毒、假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积聚、氨基酸代谢失衡、硫醇和短链脂肪酸增多等机制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导致HE,同时,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也可能与HE的发生有关[6]。

    在临床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在促进清醒、加快脑功能的恢复方面有较好的作用。纳洛酮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在治疗肝性脑病中能明显缩短清醒时间,降低病死率,对改善呼吸、纠正缺氧及脑水肿等均有帮助,在临床抢救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少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5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