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29497
别嘌呤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高尿酸血症6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刘鸿军
第1页

    参见附件(1354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用别嘌呤醇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以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来本院诊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处置基础上加以别嘌呤醇100~200 mg/d。结果:治疗组血清尿酸水平、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血压较对照组低,肾功能恶化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别嘌呤醇具有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提高血清清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减轻肾性贫血等作用,是临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疗法;别嘌呤醇;高尿酸血症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066-0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所有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所致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或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伴有高尿酸血症,且随着慢性肾衰竭病程的进展,高尿酸水平也不断变化[1]。别嘌呤醇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治高尿酸引起的肾脏功能及肾脏结构的损伤[2]。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别嘌呤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对6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来本院诊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诊断依据应同时具备以下几点:①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3];②处于慢性肾功能衰竭Ⅰ、Ⅱ、Ⅲ期的患者;③血尿酸>420 μ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8.6±10.2)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3年。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5±9.8)岁;病程最长27年,最短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即低盐、低蛋白、低嘌呤饮食和常规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每日100~200 mg,治疗过程根据血尿酸水平适当调整别嘌呤醇用量,维持尿酸于正常范围水平,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观察12个月。

    1.3 检验方法

    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采用本院生化室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

    1.4 疗效标准

    显效:血尿酸<420 μmol/L,同时血肌酐下降≥20%;有效:血尿酸下降明显,但仍>420 μmol/L,血肌酐下降10%~20%;无效:血尿酸、血肌酐无明显变化或反而升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有效率采用χ2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2.2 两组疗效标准的比较

    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在整个研究期间血清尿酸一直保持高水平,而治疗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减低(P<0.05);对照组在随访结束时Scr和BUN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Scr和BUN水平与开始随访时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收缩压明显降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无明显差异。在两组疗效的比较中明显提示,应用别嘌呤醇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疗效。

    作为饮食中和内源性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约2/3的尿酸经肾脏排泄。有学者[4]指出,在早期慢性肾损伤时,尿酸的清除率即开始下降,到肾功能失代偿期,血尿酸随血肌酐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也与高血压相关,有50%~7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尿酸治疗对延缓肾功能恶化有作用,而且是安全的,但目前人们对慢性肾脏疾病合并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是否展开治疗、治疗时机、尿酸降至何水平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况且别嘌呤醇副作用较多,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都可能造成损害,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参考文献]

    [1]Iseki K,Ikemiya Y,Inoue T,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