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29455
探讨提高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于 光 马宇翔
第1页

    参见附件(1677KB,2页)。

     [摘要]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生命科学学科,在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积极有效地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注重多媒体授课和传统授课方式的结合,注重实验,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理论联系科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21-02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包括3个层次:生物体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1]。它阐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而该课程是后续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该门课程掌握的不扎实,将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鉴于上述情形,教学中尝试使用一些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同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1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生物化学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快、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生物化学的教学,要熟练驾驭教材内容,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保持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的讲授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教学、实验研讨会,学习名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参加各项科学研究活动,教学科研相结合,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了解新动态。所以说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生物化学教学的根本。

    2 用好多媒体课件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机地将声、光、色及动画相结合,可使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静态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具体的三维立体图像,比如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它是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根本,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其结构,学生能更加直观和透彻地认识它的空间构型;在讲述蛋白质空间构象时,蛋白质分子的二维、三维的彩色图片,使学生自然地在头脑中建立起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等有关概念,并很容易通过直观的构象变化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构象、蛋白质功能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后续像酶和疾病的关系、一些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研室还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科学使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能不加取舍地使用现成的一些课件,或者只是简单地将所有文字都写入电脑,照屏幕宣读,没有起到多媒体的真正作用,反而降低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真正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实验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实验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对于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实验项目选择上,依据专业要求、实验课时、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就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相应增加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实验项目;针对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注重人体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生物制药、中西医结合七年制等专业,增加技术性强的综合性大实验。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对其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加强、促进作用。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增设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自由结合成一个小组,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准备工作,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需进行反复多次的方案修改,方法讨论后才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互相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应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上课时指出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后,由学生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实验原理、步骤独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负责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纠正不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由老师根据学生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实验成绩。这样的模式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促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 教学和专业相结合

    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教学中应加强理论联系生活、联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联系临床应用等,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在讲解糖酵解时,笔者就举例在剧烈运动比如羽毛球比赛,短跑比赛第2天,会感到全身酸疼,这是因为剧烈运动需要在短时间内供应大量的能量(ATP),这时机体为了提高能量的供给速度,能量主要来自于糖酵解,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乳酸,使人体肌肉感到酸痛。而过段时间,肌肉酸痛又会慢慢消失是因为机体内存在乳酸循环,乳酸通过乳酸循环到肝脏,异生成葡萄糖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肌肉参加氧化过程。在药学类专业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和药物的研发机制关联,在讲解酶的竞争抑制时,介绍磺胺药的作用机制;核苷酸代谢学习时可以介绍一些治疗肿瘤的核苷类药物,讲解其作用机制等。在医学类专业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和疾病的发生以及和治疗之间的关系,在讲解酶时介绍一些和酶异常相关的疾病,比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都是因为一些关键酶的缺乏而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的典型表现就是“三多一少”等[3],这样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药物的研发机制与作用机制,了解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加深了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

    5 教学结合科研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结合一些科研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眼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时,笔者会给学生介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就是根据核酸变性和复性的原理提出的, PCR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具有跨时代意义,因此发明该技术的美国科学家PE(Perkin Elmer珀金-埃尔默)和公司遗传部的Dr.Mullis获得了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核酸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检测DNA或RNA分子的特定序列(靶序列),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4],在基因表达调控的讲解过程中,笔者会结合自己参加的课题给学生们解释为什么药用植物有道地产区之说,为什么不同的药用植物在采收时必须遵循合适的物候期,甚至有的药用植物在采收时对早晨、中午还是晚上都有严格要求,这些都和药用植物中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和酶的活性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7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