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028805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2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619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两组治疗30 d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结论: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且效果优于西药对症治疗。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c)-084-01

    笔者2003年5月~2008年5月,运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6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均为门诊患者,全部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按确诊先后以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6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2个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6个月。

    诊断标准:症状主要有上腹痞满疼痛、嘈杂、泛酸、恶心呕吐、嗳气等反复发作等;胃镜检查确诊。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基本方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柴胡、姜半夏、黄连、黄芩各10 g,党参、白芍、枳实各15 g,干姜、甘草各6 g,大枣12 g。若泛酸、嘈杂明显者加乌贼骨、瓦椤子、吴萸;伴呕吐、呃逆明显者加旋复花、竹茹、代赭石;食少纳差者加山楂、麦芽、山药;另外根据近年来国内学者[1]提出,胃黏膜相的微观辨证与中医的一般宏观辨证有明显相关性,认为存在某些内在联系。笔者即根据胃镜下黏膜相和病理检查结果辨证选药,如对糜烂性胃炎,局部显现有“瘀”、“热”之象,治疗时,在基本方基础上可加入丹参,参三七粉,白花蛇舌草;对病理显示有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说明局部显示血瘀之象突出,治疗时可加入动物类活血药,如九香虫、刺猬皮、五灵脂。每日1剂,水煎,3次服,30 d为1个疗程。

    西药对照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口服;西咪替丁0.2 g,每日3次;陈香露白露3片,每日3次对症治疗,疗程同上。

    1.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根据参考文献[2]制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明显改善;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胃镜检查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减轻;无效:临床主要症状及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见表1。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2003年8月30日初诊,胃脘痞闷7年,加重2个月,期间历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显。腹胀以餐后及情志不舒为甚,时有疼痛,脘部灼热有烧心感。近1周来,又出现嘈杂、吞酸,时有呃逆,痰多,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腻中间微黄,脉弦细。基本方加乌贼骨18 g、代赭石15 g、吴茱萸6 g、瓦楞子20 g、竹茹10 g服用1周后,疼痛、痞闷消失,嘈杂、吞酸及呃逆等症状明显减轻。续服上方1周,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

    3 讨论

    随着纤维胃镜的普及,慢性胃炎是现今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其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在临床中笔者发现,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症候多变,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理组织不易修复等特点。其病变部位在胃,常涉及肝、脾两脏。病变机制以虚实夹杂、寒热互结居多,且“久病入络”易形成胃络瘀阻。故治胃应以理气为先,但理气而不伤正,故调理气机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可贯穿于各型慢性胃炎之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升降又需兼顾肝之疏泄条达。方中柴胡疏达气机,枳实行气消痞,柴胡、枳实合煎有明显增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3],芍药、甘草为伍即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有缓解胃肠痉挛、痛之功效。黄连、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厚肠胃,半夏、干姜味辛温,行气消胀满,并可振奋胃肠,恢复脾胃功能,启迪阳气以消湿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1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