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0期
编号:12016927
头皮式留置针排气方法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3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空气的排除方法。方法:将56例采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常规排气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改进排气方法。结果:两组排除空气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后的排气方法使三通处无空气残留,基本上一次排气成功,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解除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头皮式静脉留置针;三通;排气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0(c)-098-02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因其能够减少患者穿刺的疼痛感、维持血管通路,同时具有减少液体外渗、随时给药等优点,而在临床输液中广为应用。美国B-D公司的静脉留置针质地柔软,可保护血管,弥补了普通金属头皮针易刺破血管的不足,本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在输液器的过滤器及肝素帽处容易产生残余气体,在输液和封管时残余气体会随药液或封管液进入血液循环,当静脉推注药物或输液完毕封管(均采用脉冲方法封管,即封管时将钢针退出,只留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推一下停一下,每推上0.2 ml,暂停1 s,如此反复进行至完成封管[1])时可见三通处的残余气体会随药液或封管液间断进入血液循环,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因此而使患者及家属产生恐惧心理,并且存在发生空气栓塞的可能,危害患者健康。而BD公司在产品说明书中并未详细说明排气方法,鉴于此,笔者在 2010年4~7月行留置针输液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进行排气方法的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6例患者中,男22例,女34例,年龄22~84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2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苏云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及B-D公司生产的头皮式留置针,由同一人操作。

    1.2 方法

    对照组按操作常规将输液器内的空气排至头皮针细管处,关闭调节器,将一次性输液器末端头皮针刺入留置针肝素帽内,深度以头皮针针尖刚穿透肝素帽为宜,缓慢松开输液调节夹[2],再打开调节器进行排气后穿刺。观察组将调节器放置在靠近过滤器20 cm左右,接上头皮针后将针尖向上,待液体流至过滤器时减慢流速,使其将过滤器充盈后排至头皮针的细管靠近针头时关闭调节器;将头皮针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0.2~0.3 cm,操作者用左手无名指和拇指扶住头皮针柄,食指和中指夹住肝素帽,抬高留置针,使头皮针头向上,输液皮条呈“u”形,右手打开调节器开关,缓慢将液体注入肝素帽内,待肝素帽及留置针尾端充盈液体3~4 cm后,将留置针放平,同时把头皮针剩余部分全部插入肝素帽内,排尽气体,妥善固定连接处后,进行穿刺[4]。
, 百拇医药
    2结果

    排气后观察两组输液器及肝素帽内空气的的残余情况,对照组30例有空气残留28例(93%),在封管或静脉推注药物时,极易形成死腔,易使空气进入血循环内,造成患者和家属的紧张心理。观察组26例有1例空气残留(4%),使三通处未形成死腔,基本上一次排气成功,查找原因为液体流经过滤器时速度过快,造成空气残留。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在常规操作排气时,因输液器内的液体流速过快,使过滤器没有足够的时间吸收水分,而造成部分空气残留在其内,并且,当头皮针全部插入肝素帽后时,由于肝素帽与头皮针相互重叠,使肝素帽内的空气失去液体的驱动而造成残留,在输液器受到震动、静脉注射药物及肝素封管时极易出现小气泡随液体进入血管内。根据文献报道,微气泡少于0.02 ml/(kg·min)时,可以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微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2 ml/(kg·min)[3]。临床上,虽然残余空气达不到致死量,但只要有空气进入,就会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心理压力,引起一定的恐惧及焦虑,即使向其进行耐心的解释,患者及家属仍会抱有怀疑态度。以上观察显示,采用改进后的排气方法不但降低了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给人体造成危害的概率,同时也消除了患者的顾虑,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双伟.脉冲式封管在静脉留置针输注营养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12(21):36.

    [2]郑艳,高芹,闫晓燕,等.静脉留置针排气新方法的探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1(30):67-68.

    [3]吕琼香.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改进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9,6(7): 99-100.

    (收稿日期:2010-08-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