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1期 > 正文
编号:12014451
脑卒中康复治疗与心理干预同时进行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265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的必要性。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0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对照组50例给以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经过5个月的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3%和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治疗应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关键词] 脑卒中;心理障碍;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176-02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由于肢体功能损伤或者语言能力的丧失、平衡能力的下降等原因,致使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通常会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抑郁或者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自杀倾向[2]。功能较好患者得病后往往表现为不自信,对后天习得的技能表示怀疑,怀疑自己独立行走的能力,不敢迈步走向大街,不敢下台阶等。对原有的社交群体表现为恐惧、胆怯,不敢正常面对朋友和同事,害怕受到歧视或特殊对待。针对本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抽取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患者均为本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经本院CT诊断为脑卒中,女58例,男46例;48例为脑出血,56例为脑血栓;40~55岁38例,56~65岁30例,65岁以上36例;伴语言障碍18例,伴偏盲36例,伴认知障碍16例,其余34例为单纯肢体障碍。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给予电针针刺,取穴为患侧肢体,循经取穴,并根据具体症状作相应得调整。每日1次,10 d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 d。康复治疗为常规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1次/d,3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不休息。治疗组予每30 d给1次心理咨询,并予以相应的心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为5个月。

    1.3 疗效标准

    应用打分法,对患者肢体功能、配合训练程度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进字行评分:①肢体功能,将肢体的功能分为三级,站位平衡为一级,独立行走为二级,生活自理为三级。根据患者的基础功能状况,1个月提高一级为3分,2个月提高一级为2分,3~4个月以上提高一级为1分,5个月提高一级为0分。②配合训练程度,1个月达到自主配合康复训练为3分,2个月为2分,3~4个月为1分,5个月为0分。③社会交往,1个月内达到与人主动交流,对亲人和朋友不躲避位3分,2个月为2分,3~4个月为1分,5个月为0分。判定标准:三项合计积分7~9分为显效,4~6分为有效,0~3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按上述疗效标准,治疗组显效率为57.4% ,有效率为38.9%,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显效率为36.0%,有效率为34.0%。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P<0.05)。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一般会经历5个阶段的心理变化:①震惊阶段; ②否定阶段;③抑郁或者焦虑阶段; ④对抗独立阶段;⑤适应阶段。在这几个心理变化过程中,不同的患者可能会跨越其中的某一或数个阶段[4],针不同的心理状况,临床医生应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使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正确的面对疾病。大量的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发生后,相应脑皮质会发生组织重组[5],从而代偿受损部位的功能,脑组织的重塑的程度,部分决定于患者残肢的运动情况,早期积极地运动锻炼能够提高行为和运动皮质的可塑性,因此积极地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部分脑细胞的代偿功能,也能够使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到相当的缓解。而适时的心理疏导,又能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积极地面对当前的生存状态,对患者肢体康复又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在治疗组笔者采用支持疗法给以治疗,帮助患者对疾病现状进行透彻的分析,让患者认识到自身潜在的能力,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地参与治疗。同时指出患者能够达到的最好目标,对于严重的抑郁和焦虑反应的患者,给以丙咪嗪、芬那露等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对于出现过度依赖他人,不敢面对将来生活,对抗独立的患者,笔者要求家属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其独立行走,独立处理自理和社交活动。

    解决患者的心理障碍能够大大的促进患者的肢体康复,是药物治疗和单纯的康复训练所达不到的。临床医生和康复医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治疗技能,帮助患者解除对疾病带来的巨大困扰,建立良好的心理调节机制。而适时的心理疏导,又能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积极地面对当前的生存状态,对患者肢体康复又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笔者观察到给以心理干预的患者,康复的时间较未经心理治疗的患者有相当大的缩短,因此,笔者主张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应与心理治疗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龙振钊.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脑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状况及治疗相关性[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