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1期 > 正文
编号:12014509
镇膈熄呃汤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265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镇膈熄呃汤对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73例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3岁,采用镇膈熄呃汤治疗, 2次/d,疗程3 d;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6岁,采用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氯丙嗪穴位注射及针灸等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率为72.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镇膈熄呃汤是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镇膈熄呃汤;脑卒中;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103-02

    脑卒中后并发呃逆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持续发作,影响休息和睡眠,消耗患者的体力,影响病情的稳定和康复。临床上将呃逆发作持续48 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1]。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呃逆,称为中枢顽固性呃逆,由脑卒中后引起的中枢性顽固性呃逆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往往疗效不太令人满意。笔者于2008年4月~2010年4月采用镇膈熄呃汤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40例,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2008年4月~2010年4月本院脑血管病科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顽固性呃逆患者73例(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入选标准:①脑卒中的诊断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学会关于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②同时合并顽固性呃逆;③呃逆为卒中后所致;④意识清醒;⑤接受中药治疗。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②合并肺部感染;③合并心功能衰竭者;④有长期呃逆及间断性呃逆病史;⑤正在接受其他抗呃逆治疗者。

    1.2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10年4月本院脑血管病科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顽固性呃逆并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73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3岁;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全部入选患者均接受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伴发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作相应治疗。治疗组:单纯口服镇膈熄呃汤(科室专方),药物组成:丁香4 g,柿蒂30 g,旋覆花30 g,代赭石30 g,生白芍60 g,炙甘草15 g,法半夏15 g,怀牛膝30 g。每日1剂,水煎取400 ml,每次服用200 ml,2次/d温服。对照组:采用双侧足三里、双侧内关穴位注射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氯丙嗪或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用3 d为1个疗程,然后进行疗效观察。

    1.4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呃逆完全消失,1周内未复发者;好转:呃逆次数明显减少,呃声明显低缓,或持续时间缩短,间歇时间延长但未能停止;无效:呃逆未见明显改善。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见表1。

    3 讨论

    呃逆是膈肌、肋间肌由于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使空气间歇性地突然快速地吸入呼吸道内,且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声音[2]。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刺激兴奋一方面沿网状脊髓束而最后传至膈神经,使膈神经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1]。有中枢性呃逆、反射性呃逆、精神性呃逆以及代谢性呃逆,在神经科最常见的是中枢性呃逆,尤其是卒中后呃逆,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呼吸运动及睡眠,导致疲劳和精神萎靡,给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很大的痛苦和损害,使患者的体质下降并影响疾病的康复。持续的顽固性呃逆可引起脑缺氧,使脑水肿加重,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终止呃逆的发生有利于脑卒中的康复。

    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是由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胃气以降为顺,胃失和降,则逆气动膈,上冲喉间,发生呃逆。肺处膈上,其气肃降,肺气与胃气同主于降,膈居肺胃之间,若肺胃之气失于和降,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出于喉间,则呃逆不止。

    目前,中枢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临床以针灸和穴位注射为主,常选穴位以双侧内关、足三里为主[3-9],药物常选用维生素B1、B2,氯丙嗪,甲氧氯普胺、利多卡因、山莨菪碱等[6-9]。有患者惧怕疼痛,有时不愿接受针灸和穴位注射,因此探讨其他方法是有必要的。

    镇膈熄呃汤是本科在临床中逐步形成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方药。该方由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以及芍药甘草汤主药组成,方中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是常用的止呃方药,但对顽固性呃逆效果多不佳。而芍药甘草汤临床用于呃逆较少见。代赭石重镇降逆,旋覆花降气消痰,丁香柿蒂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柿蒂汤温降、旋覆代赭汤重降;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能治疗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牛膝能引气血下行。诸药合用,则呃逆可止。临床显示,镇膈熄呃汤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见效快,疗效明显,患者易于接受。该方主要用于缺血性卒中,对于出血性、昏迷患者以及颅脑损伤患者还有待于观察。在前期的临床中,笔者发现:当生白芍为45 g时,患者服药后止呃的效果只能保持2 h;当生白芍为30 g时止呃效果不明显,提示生白芍的剂量在镇膈熄呃汤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丛志强.顽固性呃逆的治疗进展[J].临床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1(2):102,104.

    [3]周冬松,张利.电针内关足三里为主治疗呃逆42例[J].中国针灸,2002,22(7):47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