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014048
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280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7月本院确诊的60例VB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使用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血塞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血塞通单独治疗。结论: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VBI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塞通;丁咯地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51-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其所致的眩晕缓解慢,复发率高,治疗有一定难度[1]。本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采用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系本院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以眩晕为始发症状,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2],排除脑干、小脑、枕叶梗死或出血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44~77岁,平均(61.9±6.7)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既往病史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血塞通600 mg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含丁咯地尔0.1 g)静滴,均1次/d,连用15 d。对照组:用血塞通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胞二磷胆碱针1 g、维生素C 针2 g、维生素B6针200 mg、辅酶A针100 U、三磷酸腺苷针40 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1次/d,连用15 d。降血压、降血糖及对症处理等两组均相同。

    1.3 疗效标准

    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昏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经颅多普勒TCD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眩晕或头昏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生活和工作基本不受影响,TCD结果改善50%以上;无效:眩晕和头昏沉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结果无改善或改善5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15 d后,观察组显效24例,显效率为80.0%,对照组显效17例,显效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即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优于单一的血塞通治疗。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企业职工,严重眩晕发作并持续加重3年余,颈部轻度不适, 每于抬头或转动头部即要晕倒,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做颈椎CT和MRI显示,颈椎间盘突出,3~7椎体不同程度增生,生理曲度变直,行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脑CT及MRI无异常发现。五官科及与眩晕症相关的其他科室检查无异常。外院诊断:颈动脉型颈椎病。本院确切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

    治疗:血塞通600 mg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连用15 d。治疗效果:治疗2 d后眩晕症状缓解,10 d后,眩晕症状完全消失,继续巩固治疗5 d,患者自觉良好,停药后眩晕症状再无发作。体会:血塞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4 讨论

    VBI性眩晕是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因血管痉挛及血管微栓子所致的脑缺血,临床以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3]。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VBI性眩晕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硬化,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状态,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但有研究者发现,血管结构异常也是VBI性眩晕的病因。廖瑜等[4]通过对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观察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发现有84%的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李晓裔等[5]通过MRA和BAEP诊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发现93.8%的VBI性眩晕患者存在椎动脉及其他血管结构的异常。

    以上两种发病机制可单独或共同作用,最终影响脑的正常功能而导致眩晕等。因此,该病的治疗应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供氧,改善和恢复脑组织的功能为原则[6]。目前,血塞通和丁咯地尔是治疗VBI性眩晕的主流药物,但是临床中往往单独使用,而忽略了两者的协同作用。血塞通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类,其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量[7]。丁咯地尔能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受体使周围和中枢微血管扩张,松弛血管平滑肌,有效地增加末梢血管及脑部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和血氧供应[8]。两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加脑部缺血组织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30例使用血塞通和丁咯地尔联合治疗的患者,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血塞通的患者,并且两者合用,起效时间短,并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培卫,赵忠新.颈部血管彩超、MPA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36-37.

    [2]李弘钩,王兴霞,许远陵,等.国产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与治疗学,2000,5(12):35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8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