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014026
甲状舌管囊肿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162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舌管囊肿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甲状舌管囊肿的CT表现。结果:28例均位于舌骨上下水平,22例位于颈前正中区,6例偏左;CT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囊性占位,22例病灶呈低密度,CT值<20 HU,6例囊肿密度偏高,CT值为30~40 HU;28例囊肿壁均光滑整齐;6例行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囊壁未见增厚。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甲状舌管囊肿的CT 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并可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甲状舌管囊肿;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446.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b)-083-02

    甲状舌管囊肿(TGC),亦称舌甲囊肿,是甲状腺先天畸形的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囊肿可发生于甲舌区、胸骨上区、舌骨上区及舌根,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查阅文献并分析28例患者资料,探讨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病机制、病理基础及CT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10年3月甲状舌管囊肿患者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5~74岁,平均42岁,15岁以下4例,15~20岁8例,20岁以上16例;发病时间为10 d~10年。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因颈部肿块就诊,6例短期内生长加快,12例出现吞咽困难,多数无自觉症状,28例均无红、肿、热、痛表现,28例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1.3 检查设备与方法

    28例患者采用 GE Synergyplus或GE Lightspeed扫描,常规扫描参数为:层厚、层距3.0 mm,扫描条件120 kV、130 mAs,扫描范围从C3上缘至C6下缘水平;其中6例做增强扫描,造影剂用量为80~100 ml,注射速率为2~3 ml/s,延迟30~35 s。

    2 结果

    28例患者CT表现中,22例位于颈前正中区,6例偏左;6例位于舌骨前方,10例位于舌骨及甲状软骨前方,6例位于舌骨下方,6例位于舌骨上方;囊肿最大直径4.0×3.0 cm,最小者直径约0.9×1.0 cm;22例平扫,囊壁均光滑,囊内密度基本均匀,呈低密度,6例CT值较高,为30~40 HU;2例囊内有分隔;6例行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囊壁未见增厚。单纯舌骨囊肿:舌骨前方中线处见一囊性低密度灶,类圆形,界清,直径约2×3 cm(图1);舌骨中线水平偏左见一囊性低密度灶,椭圆形,界清,内见分隔,邻近骨质无异常,直径约2×3 cm(图2)。舌骨囊肿伴骨质吸收(图3):颈前正中偏右侧、舌骨水平类椭圆形囊性低密度灶,界清,舌骨包绕其中,局部骨质吸收破坏,最大径约4×3 cm,病灶向后延伸入会厌前间隙。舌骨囊肿伴分隔(图4):甲状软骨水平中线处见一囊性分隔低密度灶,界清,直径约4×3 cm,邻近骨质受压推移,病灶向后延伸入会厌前间隙。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甲状舌管始于甲状腺原基,胚胎第4周原基组织开始下降,并向前发育成甲状舌管或甲状腺囊,此囊上止于舌盲孔,向下发育成甲状腺。到胚胎第6周,甲状腺与舌盲孔之间的管状组织开始萎缩退化。如果第10周后甲状舌管没有完全消失,成为长短不等的残留管状组织,以后便有可能发展成为甲状舌管囊肿[1]。有时甲状舌管囊肿还可合并舌根及颈前异位甲状腺,同时反映了甲状腺原基组织下降异常及甲状舌管不退化。

    3.2 临床表现

    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约1/3的患者在出生后即存在[2],但可在任何年龄发病。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5~74岁,临床上可于颈前扪及肿块,多为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柔软,具囊性感,可活动,特征性表现为肿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病变位置不同,可有相应的临床症状。高位者可有发音或呼吸困难;囊内容物增多时,舌内和颈部可有压迫感;若继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热、痛;若囊肿穿孔则形成甲状舌管瘘,瘘管可长期不愈。

    3.3 病理基础与CT表现的关系

    TGC发生于舌根到颈静脉切迹之间这一特定区域,病灶多有完整的包膜,囊壁为纤维组织包绕而成,壁较薄,囊内壁可衬有假覆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细胞,上皮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合并感染可有炎性细胞,囊壁可有甲状腺组织,囊内容物多为黏液样、胶冻样物质,其内含蛋白质或胆固醇等。因此,TGC在CT上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薄,与周围分界清楚,囊内为均质液性,其密度可依内容物蛋白质含量的不同而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如伴感染时,密度可增高,囊壁可增厚,明显强化,相应邻近器官可压迫推移。本组患者6例蛋白质含量较高,CT值为30~40 HU,1例左侧甲状软骨受压移位,2例舌骨局部受压,4例甲状软骨略吸收,2例囊肿进入会厌前,6例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囊壁未见增厚。

    3.4 诊断标准

    丛振杰和赵汉田[3]提出5点诊断标准:①典型的发病部位:病变位于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多分布在舌骨上下;②典型的CT 征象:圆形或扁圆形液性密度影像,壁多光整,合并感染时壁可毛糙,形成瘘时形态多不规则;③增强扫描:病变多无强化,合并感染时囊壁明显强化;④间接征象:邻近结构的受压移位变形;⑤壁结节:表现为自囊壁向腔内的丘状突起,基底宽,增强时有强化。本组患者均符合这几点标准。

    3.5 鉴别诊断

    ①颈前异位甲状腺 CT平扫为高密度,静脉增强呈明显强化。②鳃裂囊肿[5],多发生在颈部外侧、胸锁乳突肌深部中上1/3,颈内、外动脉之间,不随吞咽运动,10%为双侧性,囊壁及囊周混有许多淋巴组织。③皮样或表皮样囊肿[5],内含脂类物,CT值常较低,可呈负值,以口底和舌下区最常见,不随吞咽运动。④甲状腺峡部肿瘤[4],小儿罕见,肿瘤多为实体结节状,可有钙化。⑤颈部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形成瘘管时与甲状舌管瘘难以鉴别,必要时应作穿刺活检。

    3.6 CT检查的优势

    ①病变复杂、多样性,CT更能清晰反映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以提供其来源和病变的性质[6-7];②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边界不清病变的解剖结构;③增强后,可通过不同的强化方式,对不典型患者作出较明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④TGC易复发,复发患者瘢痕粘连,解剖层次不清,解剖结构难以清晰显示,16排CT机速度快,几秒钟即可完成扫面及图像的重建,尤其对不配合小儿患者,更能显示它的优越性;⑤可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舌骨、甲状软骨、喉腔的关系,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实施,还可为手术及术后随访提供清晰的图像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康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6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