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06948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9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将2006年4月~2009年6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16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于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10 mg/d,每天1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仅进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6.1%,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率为45.0%,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P<0.05;χ2=7.04,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年,观察组药物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副作用,治疗及随访期间复发者5例,复发率为8.9%;对照组复发者9例,复发率为1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较好,且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178-02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生育期妇女常见疾病,近些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通常难以将异位灶彻底清除,需术后联合应用药物以促进病灶萎缩,降低复发率。本院2006年4月~2009年6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腹腔镜术后应用了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疗效较好,且复发率较低。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科2006年4月~2009年6月收治的1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相似,均表现为下腹痛、盆腔包块、痛经等。术前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25等检查以排除肿瘤可能,并同时排除有腹腔镜手术禁忌证患者。116例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32.1±1.5)岁;患者病程为6个月~9年,平均(4.3±1.4)年;r-AFS分期[2]为Ⅰ期者28例,Ⅱ期者47例,Ⅲ期者31例,Ⅳ期者10例。腹腔镜术后将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60例,两组在患者年龄、病程、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月经干净后第3~5天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于连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术中探查盆腔,了解患者盆腔情况及临床分期情况[2],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生育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年龄大且无生育需求者,可进行卵巢异位囊肿剔除术、附件切除术等;如需生育患者可行输卵管成形术或伞端造口术。对于子宫、腹膜、卵巢等发生微小异位病灶者可直接进行烧灼以破坏病灶。所有患者均镜下切取组织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 d。

    1.3 用药方法

    对照组术后不再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腹腔镜术后联合应用米非司酮治疗。56例患者均于腹腔镜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后第3天服用米非司酮, 10 mg/d,每天1次,连服6个月。用药期间两组每月进行1次复查,复查时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程度、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等。用药6个月后对两组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随访期间了解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程度、月经恢复情况、停药后症状复发时间等。监测观察组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即患者症状消失或有明显改善,盆腔包块未见或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有效即患者原有症状仍存在,但有一定程度的减轻,盆腔包块未见或消失,妇科检查阳性体征不明显。无效即患者与月经相关周期性下腹痛仍存在或再次出现,B超检查见盆腔有包块。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5 复发判定标准

    患者原有症状复发;可触及盆腔结节,且结节触痛加重;进行经阴道B超检查,探及附件直径为2 cm及以上囊肿,且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3]。

    1.6 统计学方法

    所得研究数据经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等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其中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56例中显效37例,有效12例,显效率为66.1%,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60例中显效27例,有效13例,显效率为45.0%,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P<0.05;χ2=7.04,P<0.05)。

    2.2 复发率比较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年,观察组治疗及随访期间复发者5例,复发率为8.9%;对照组复发者9例,复发率为1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05)。

    2.3 不良反应监测

    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仅2例患者出现轻微转氨酶升高,停药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关节酸痛,停药后恢复。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激素依赖性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手术治疗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其具有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可尽早受孕等优点而被认为是目前最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4]。但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具有渐进性,手术中较小病灶通常不易彻底清除而易造成术后复发,有文献报道术后复发率可高达40%[5]。故目前通常主张术后应用药物治疗。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后应用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并巩固手术效果,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复发率[6]。

    本研究中腹腔镜术后应用的米非司酮与孕酮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其能有效阻断孕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同时其还能有效减少内膜血管的生成,从而使子宫内膜萎缩,患者疼痛得到缓解[7]。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腹腔镜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组较单纯进行腹腔镜手术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且随访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复发率虽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但要低于对照组。故我们可以得出,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较好,且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与设想[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81):478-48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9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