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82151
针刺通阳解表法治疗感冒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鲁玉玲,刘 颖
第1页

    参见附件(1526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通阳解表法治疗感冒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明针灸治疗外感病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对60例感冒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中药组与针刺组各3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而中药组则给予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每日3次,连服3 d。结果:治疗3 d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2.59%,中药组为55.17%,说明针刺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但针刺组治疗1周时的总有效率为92.59%,中药组为89.66%,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针刺组在即刻、前3 d的治疗效果上,优于中药组。但治疗1周时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通阳解表法治疗感冒的疗效优于中药组,在即刻效果及前3 d治疗效果上优于中药组,在对于感冒患者的症状改善方面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通阳解表法;安全性;疗效评价;针刺

    [中图分类号] R5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100-02

    感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人体感受风邪所致的常见外感病,极少数由细菌引起,70%~80%是由病毒所致。据乔洁等[1]统计,普通感冒常见证候类型有风热证、风寒证、暑湿证、表寒里热证、体虚证;其发现感冒各证型的百分比为:风热证(100%)、风寒证(100%)、暑湿证(41.46%)、体虚证(24.39%)(气虚证、阴虚证等)、表寒里热证(12.2%)。中医药防治感冒从古就有,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经过众多临床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针灸是我国传统医药的瑰宝,现今亦有一些医家讨论用针灸治疗感冒,如程民等[2]用针灸治疗感冒,予风寒型以疏风解表治疗,风热型以疏风清热治疗,均用泻法,以肺、大肠、三焦、膀胱经穴为主,并随证加减。结果痊愈190例,总有效率为90%。但所设对照组为西药,不能凸显出针灸的特色。而本研究以针灸、中药做对比,进一步探讨了针灸治疗此疾病的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 2010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及门诊经诊断为感冒(中医)并辨证分型;上呼吸道感染(西医)的患者共60例纳入实验,病程均在2 d内。治疗过程中脱落4例,最后有效病例为56例,针刺组27例,中药组29例。其中,针刺组女22例,男5例,平均年龄(32.22±11.78)岁;中药组女23例,男6例,平均年龄(28.86±7.69)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肢体酸楚,头痛。②鼻塞,喷嚏,流涕,咽痒或痛,咳嗽。③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四时皆有。④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确定诊断后依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症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①风热证,主症:身热较着,微恶风,咽喉干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汗出不畅,鼻塞,流黄涕,脉象浮数。次症:头胀痛,口渴欲饮,咳嗽,痰黏或黄,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②风寒证,主症: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鼻塞声重,肢节酸痛,时流清涕,脉浮紧或浮。次症:咽痒,口不渴或可喜热饮,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

    1.3治疗方法

    1.3.1针刺组选取大椎、合谷、外关以30号1.5寸针灸针直刺,先令患者坐位略微低头,在第7颈椎棘突下找到大椎穴,于此穴区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针,直刺约1寸,待患者有酸胀感时停止进针,风寒者行小幅度重插轻提,风热证者则行小幅度重提轻插手法治疗,以针感沿脊柱向下放射至肩胛下角或以下水平为度出针。然后令患者平卧,双手半握拳继续针刺合谷与外关两穴,平补平泻。配穴根据患者病情选取,如:咳嗽加取列缺;头痛加取太阳;咽痛配取鱼际,均以得气为度,平补平泻。连续治疗3 d,每日治疗1次。

    1.3.2中药组风寒者选用感冒清热颗粒口服,每日3次;风热者选用双黄连口服液两支口服,每日3次。均连服3 d。

    1.4疗程及观察指标

    3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第2、3天治疗后,1周时统计症状积分。

    1.5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改编,见表1。

    1.6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总积分值-治疗后总积分值)/治疗前总积分值]×100%。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症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比较,F=139.44,P<0.000 1,认为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有显著差异。处理组间与治疗前后存在着交互作用,F=5.14,P=0.027 7(<0.05),即中药组与针刺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变化的大小不等,针刺组优于中药组。其中治疗的第2天、第3天时P<0.05,而治疗1周后P=0.118(>0.05),可认为针刺组治疗前3 d的效果优于中药组,而1周时效果无差异。

    2.2两组治疗3 d后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3。

    两组治疗3 d后总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02(<0.05),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两组显效率经检验,针刺组显效率高于中药组,χ2=11.112,P=0.001(<0.05)。

    2.3两组治疗1周后综合疗效

    见表4。

    两组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比较经Fisher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P=0.612(>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显效率经χ2检验,针刺组显效率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9 9,P=0.051 0(>0.05)。

    3讨论

    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卫,肺主皮毛,当肺的宣发功能失调使肺气不利,则发为感冒。在临床上产生恶寒、发热、身痛、头痛等。侵袭肺及鼻窍可见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咽痛等症[4-5]。此时病位尚轻浅,以卫表不合为其主要方面。总的来讲感冒最终导致人体正气某种程度的损伤,气血运行处于欠通欠畅的状态。《内经·阴阳应像大论》中记载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感邪之轻重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当重视“邪”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地位。故治疗当以解表祛邪,宣通卫阳为主。大椎,首先为阳脉之海,是督脉要穴,具有卫外御邪,祛寒解表的作用,其次大椎又是手足三阳经的交会之处,可启太阳之开,清阳明之里,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第三大椎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其为阳中之阳,具有助阳祛寒,通阳解郁,宣达阳气之功效。现代研究中对于大椎退热的机制已很明确,如杨永录[6]在研究中发现电针大椎穴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