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79814
4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成忠凤
第1页

    参见附件(2075KB,2页)。

     [摘要]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心脏骤停原因以及急救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心脏骤停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临床治疗记录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心脏骤停原因以及急救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心脏骤停的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过敏性休克以及不明原因等。该病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老年人群发病率高,冬春季节为该病的多发时期。发作期伴有不同程度血压测不清、抽搐、呼吸断续不规则等临床表现。骤停时间1~5 min组抢救成功率为84.61%,6~10 min组为63.63%和10 min以上组为0.00%。3组患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心脏骤停时间在1~5 min之内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均高于骤停时间在6~10 min以及10 min以上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院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中,做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且急救人员能熟记现场复苏的操作要点,正确灵活地进行复苏操作,保证了现场复苏的基本程序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抢救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临床分析;除颤

    [中图分类号] R541.7+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75-0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脏本身病变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丧失,是目前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重症之一。若不能及时给予治疗。将引起全身器官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甚至可迅速出现不可逆性的严重损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1]。CA的发病原因较多,危险性高,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的机制以及实施心脏复苏的及时性,有研究指出心室颤动如在4~6 min内未予心肺复苏,则患者病死率高,且预后极差[2]。因此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成为急诊科医生研究的重点。笔者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心脏骤停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心脏骤停原因以及急救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心脏骤停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4~87岁,平均(52.31±3.40)岁。

    1.2 诊断标准以及抢救效果评价

    心脏骤停患者诊断标准为突发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发绀,大动脉搏动消失,并经心电图证实,心电图为无脉搏性电活动、心室颤动、直线。抢救效果评价,①初步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或)自主呼吸恢复;②最终复苏成功:心肺功能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轻度神经功能受损。

    1.3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临床治疗记录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心脏骤停原因以及急救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1.4 临床特点

    该病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为该病的多发人群,冬春季节为该病的多发时期。发作期伴有不同程度血压测不清、心音听不清、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断续不规则等临床表现。

    1.5 抢救方法

    依据《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3]的基本生命支持(BLS)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以及《内科学》第5版心脏骤停的处理[4]进行相关操作。对于判断为呼吸心搏骤停的患者,立刻徒手心肺复苏(CPR),行胸外心脏按压,按照2005年新修订复苏指南中的要求,用力和快速地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通气比率为5组30∶2的CPR(约2 min),且每次人工呼吸时间为1 s以上,并要见到对患者吹气时,其胸部的起伏。检查患者呼吸道,保证其通畅,给氧(或气囊面罩给氧),气管插管接气囊或呼吸机机械通气,最短时间内判断心电图类型,心室颤动者立刻除颤,无脉搏电活动或直线者不间断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复苏药物,进行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骤停原因

    本次研究对象出现心脏骤停的原因如表1所示。

    2.2 抢救结果

    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结果如表2所示。骤停时间1~5 min组抢救成功率为88.46%,6~10 min组为54.55%和10 min以上组为0.00%。3组患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心脏骤停时间在1~5 min之内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均高于骤停时间在6~10 min、以及10 min以上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指标值分别为:χ2=15.34,P<0.05;χ2=26.78,P<0.05)。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抢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时间。由于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而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心脏骤停4~6 min,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性病理改变,若无及时抢救,随后数分钟内过渡到生物学死亡[5-6]。所以应早期进行心肺复苏术,以黄金时间6 min为限,超过此时限,心脏功能虽可恢复,但大脑功能则可能出现部分或全部受损。

    对于心脏骤停的抢救,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均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中,骤停时间1~5 min组抢救成功率为84.61%,6~10 min组为63.63%和10 min以上组为0.00%。且3组患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心脏骤停时间在1~5 min之内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均高于骤停时间在6~10 min以及10 min以上的患者。提示了抓住CA后6 min的黄金时间进行有效的抢救,是CPR成功的关键[7-8]。心脏骤停复苏中,循环恢复是前提,呼吸恢复是必要条件,有效循环的迅速建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而胸外心脏按压是最初建立有效循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9],通过准确、耐心、持久的胸外按压,可提供重要脏器的血流,改善脑部缺血状态,降低脑细胞受损的可能性,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综上所述,在本院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中,做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且急救人员能熟记现场复苏的操作要点,正确灵活地进行复苏操作,保证了现场复苏的基本程序顺进行,取得了良好抢救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

    [2]景炳文.心肺复苏中忌讳问题商榷[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3):202.

    [3]Anonymou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7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