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7758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5日 刘文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038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Hp阳性的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经Hp检测,均为Hp阳性,全部患者血小板恢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阴转率为88.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为治疗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性疾病;革兰阴性杆菌

    [中图分类号] R55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159-0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内的革兰阴性杆菌,目前已公认为Hp是上消化道疾病主要致病菌之一[1]。近几年以来,伴随对Hp感染所引起的胃肠道及以外疾病的不断深入研究,Hp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临床广泛关注,Hp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也随之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多数专家学者认为Hp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且对Hp阳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抗Hp治疗能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笔者为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Hp感染二者的关系,抽取本科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6例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2]的患者,经Hp检测均为Hp阳性,并排除因肝、肾、甲状腺疾病,结缔组织病,DIC,脾功能亢进等所致的血小板减少。36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15~70岁,平均(40±12)岁;病程为20 d~7年;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为(33~75)×109/L,平均计数为(43±15)×109/L。

    1.2 Hp检测与分组

    全部患者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嘱患者清晨空腹,口服14C尿素胶囊(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生产)1粒,于30 min后,用一次性塑料管向带有红色指示剂的小瓶轻轻吹气直至红色消失,再盖上瓶盖。加入闪烁液,在Hp测试仪上测量约2 min。UBT大于100为阳性,并判定为Hp感染,根据患者UBT有无转阴分为两组,转阴组和未转阴组,分析两组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

    1.3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应用经典的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案(三联药物)。即口服奥美拉唑(洛赛克)2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1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内避免应用升血小板药物、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以及丙种球蛋白等。于4周后复查外周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全部患者通过抗Hp治疗方案,于4周后复查全部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上升,计数为(71~139)×109/L,平均计数为(82±19)×109/L。较入院治疗前(43±15)×109/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全部患者再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详情见表1,转阴者与未转阴者(分为两组)间的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Hp),现已经被证实为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Hp感染后,会引起胃黏膜局部产生强烈免疫应答反应,同时产生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与抗胃黏膜自身抗体,进而损害胃黏膜。近年来,临床开始逐步重视Hp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的关系。本次临床观察旨在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Hp感染的关系,经观察得知抗Hp治疗方案对于Hp检测阳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而言,可以一定程度地提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血小板的恢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为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高水平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是其主要发病条件,感染Hp等致病菌则造成其持续相关抗原刺激,就是维持抗体效应之保障,因此Hp作为抗原刺激存在的可能性较大[3]。虽然已知某些患者是因某种病毒感染所致,但具体发病原因仍存在许多不明之处。笔者认为,本次观察支持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Hp能够通过慢性免疫刺激或者其与血小板之间的拟态交叉,引发患者形成血小板自身抗体。因此,临床上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时应检测是否感染Hp,并及时给予Hp(+)患者相应抗Hp治疗是极其必要的,这样可以为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提供一种非免疫抑制治疗的新手段。本次观察所选用的抗Hp治疗方案为经典的三联药物[奥美拉唑(洛赛克)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g,2次/d],本组患者阴转率达到了88.9%,血小板恢复情况明显。

    总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Hp感染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清楚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以期待为日后临床治疗该病,尤其是难治性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刘鲲,何明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