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77640
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5日 王乐义
第1页

    参见附件(2022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附子的临床用法、用量和配伍等因素与安全的相关性。方法:对门诊应用附子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记录附子用量、煎服方法、配伍、处方组成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追踪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附子不良反应事件与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相关(P<0.01)。甘草和干姜并非附子必需的安全性配伍药物;附子与半夏可以配伍应用;附子与细辛配伍应用,则有增加附子毒性的可能。结论:适当的剂量以及合理的煎煮方法、煎煮时间、药物配伍,是避免附子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临床应用附子相对安全。

    [关键词] 附子;临床安全性;用量;配伍

    [中图分类号] R2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084-02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中药不良反应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开展对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的系统研究,建立科学、客观、规范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12月本院中医门诊应用中药附子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由研究人员详细记录“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观察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附子用量、煎服方法、配伍、处方组成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出现不良事件进行追踪调查,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的种类、程度、发生以及持续时间、处理措施、转归等。

    1.2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

    在医院已建立的常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报告流程基础上,采取集中监测附子的方法,详细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定期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追踪调查。

    1.3 有关不良事件因果关系判断

    依据《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制订的标准》[1]分为5级: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和不可能。

    1.4统计分析方法

    采集纳入研究患者的附子用量、用法、煎煮方法及煎煮时间、用药配伍等相关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构成比、频数、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16例,总就诊次数为453人次,总处方数1 528张。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事件,占5.09%,其余205例患者在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11例发生不良反应事件中2例患者服含附子汤剂后出现的不良事件肯定与附子有关,3例所出现的不良事件很可能与附子相关,其余6例发生不良事件的病例则可能与附子相关。

    205例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共有处方1 412张,附子的单次处方最小剂量为3 g,最大剂量为60 g,中位剂量为20 g,平均剂量为(20.37±6.67) g;11例不良事件患者的附子用量描述性分析结果提示,出现不良事件的11例患者共有处方116张,附子的单次处方最小剂量为5 g,最大剂量为50 g,中位剂量为25 g,平均剂量为(23.53±10.47)g。经统计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附子用量与不良事件发生相关。见表1。

    附子先煎者442人次,共煎11人次;煎煮90 min者为398人次,60 min者49人次,120 min的有6人次。比较两组间附子先煎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延长附子先煎时间可能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见表2。

    根据有无不良事件的发生将观察病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附子总煎煮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延长附子总煎煮时间可能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见表3。

    另外,11例不良事件患者有3例未与干姜配伍,2例未与甘草配伍。其中与细辛配伍者9例,与法夏配伍者1例,与炮姜配伍者2例。另外,453次处方中未与甘草配伍者39次、未与干姜配伍者339次,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与半夏配伍163次,其中与生半夏配伍28次,法半夏135次,均未发生不良事件。

    3讨论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但用之不当,则可发生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张仲景善用附子,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后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2]。早在唐代《新修本草》就记载附子有大毒,并提出人参、干姜可以制附子之毒。但古代对其中毒症状多无记载,处理办法也比较简单[3]。

    附子煎服方法不当已被公认为是导致附子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消除附子的毒性,关键在于煮透,煎煮的时间要以附子种类及用量而异,常规剂量煎煮1~2 h就已足够,若剂量达到200 g以上,应煎煮2~3 h[4]。凡有阴虚和热证患者忌用附子,心脏病有房室传导阻滞及孕妇均禁用附子。心衰、年老、体弱、心功能减退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5]。

    本研究显示,附子不良反应事件与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相关,延长附子先煎时间、总共煎煮时间可能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单次剂量过大是附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并未显示出提高用药安全性,附子与半夏可以配伍应用,附子与细辛配伍应用,则有增加附子毒性的可能,以上结果与传统认识差距较大,并提示应重新认识古代“十八反”之说。

    [参考文献]

    [1]高东宸,张丽雅.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2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