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2076486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11期
     2.2 Mohs显微切除法

    Mohs显微切除法是皮肤外科技术与特殊冰冻组织切片相结合的一种手术方法,适用于单一灶性连续生长的皮肤恶性肿瘤,尤其是BCC、SCC[14]。Mohs外科手术既能彻底切除癌变组织又能尽可能使创面缩小,还可以科学准确地判断病灶切除的深度和边缘[15]。具体操作:麻醉后紧贴边界刮除肿瘤,然后碟形切除剩余的边缘1~2 mm厚,将切除下的标本仔细定位,冰冻,横向切片,读片,检查所有的边缘来查找是否有残留的肿瘤细胞。通过肿瘤部位的定位,医生可以确认出残余病灶的位置并切除仅包含肿瘤组织的部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切缘阴性。Pennington BE等[16]在进行文献复习后,总的评价是Mohs手术疗法治疗SCC的疗效优于传统的外科切除术。

    2.3 放疗及化疗

    放疗适用于年老体弱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BCC对放疗较SCC敏感,预后好于SCC。对未分化的头面部SCC,如无深部组织如肌肉、骨骼转移,可优先采用放射治疗。对已有骨骼或淋巴结转移且经手术治疗又复发的SCC,也可采用放射治疗。头面部的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极易出现术后局部病灶的复发,因此术后放疗十分必要。有报道[17],将32P胶体注入瘤体内治疗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肿瘤局部均得到明显控制,疼痛明显减轻,生存时间也相应延长。对于硬化型及放疗后复发的BCC病例,不宜采用化疗,因为其对射线不甚敏感。鳞癌放疗的关键在于掌握恰到好处的破坏程度,使射线破坏肿瘤,而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少[18]。对于BCC和SCC,化疗的疗效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建议临床上不宜对BCC或SCC患者常规应用化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或辅助措施。
, http://www.100md.com
    2.4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是应用光动力效应的原理,联合使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选择性破坏靶组织的一种非侵袭性的全新治疗技术,其独特的优势以及良好的耐受性使它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尤其是皮肤肿瘤方面日益受到关注[19]。Christensen E等[20]对44例BCC患者刮除术后行光动力疗法治疗,治疗后缓解率大幅升高,6、12、24和36个月的复发皮损数目无明显变化。随着新的光敏剂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和新光源的不断出现,相信光动力在皮肤肿瘤领域的应用中,会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2.5 电化学疗法

    电化学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反应破坏肿瘤细胞的生存条件,从而导致肿瘤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是一种利用局部电脉冲刺激和化学抗癌药物相结合治疗肿瘤的新方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费用低,患者痛苦少,尤其适用于手术不便切除的皮肤肿瘤。对某些肿瘤也可先行电化学治疗,再作手术切除,以减少复发。
, http://www.100md.com
    2.6 药物治疗

    目前应用于BCC及SCC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氟尿嘧啶、5%咪喹莫特、干扰素等。氟尿嘧啶主要抑制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合成;5%咪喹莫特是一种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的天然与获得性免疫应答。干扰素用于肿瘤皮损内注射,在表浅型和小结节型BCC治疗上的应用较多。另外,维A酸类制剂对治疗SCC及BCC也有一定的疗效。

    2.7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将一定功能的外源基因导入细胞,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关于BCC及SCC的免疫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及联合基因治疗等,已开展了大量基础和动物实验研究,但目前仍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2.8 其他

    BCC和SCC的治疗还有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但因复发率较高,现已基本被手术所取代。另外,有报道[21]通过抑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短期内可使肿瘤及其血管的生长迅速减缓,但这对BCC和SCC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
, http://www.100md.com
    3 展望

    随着对人皮肤BCC、SCC研究的深入及科技的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对肿瘤组织进行早期、直接、高效、无创性地鉴别与诊断,并能够跟踪、评价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定会问世并服务于临床。基因治疗等一些新技术的逐渐进步与成熟,也让人们看到了将来从源头上彻底治愈人皮肤恶性肿瘤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艾勇.常见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1):106-107.

    [2]张晖.皮肤癌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4):84-85.

    [3]Fosko SW, Hu W, Cook TF,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or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 Arch Dermatol ,2003,139(9):1141-1146.
, 百拇医药
    [4]Newell B, Bedlow AJ, Cliff S,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microvasculature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actinic keratosis using intravital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J]. Br J Dermatol, 2003,149(1):105-110.

    [5]Zalaudek I, Argenziano G, Soyer HP, et al. Three-point checklist of dermoscopy: an open internet study[J]. Br J Dermatol,2006,154(3):431-437.

    [6]Olmedo JM, Warschaw KE, Schmitt JM,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in vivo: a pilot study[J]. J Am Acad Dermatol,2006,55(3): 408-412.
, 百拇医药
    [7]Emtestam L, Nicander I, Stenstrom M, et al. Electrical impedance of nodular basal cell carcinoma: a pilot study[J]. Dermatology,1998,197(4):313-316.

    [8]Aberg P, Nicander I, Holmgren U, et al. Assessment of skin lesions and skin cancer using simple electrical impedance indices[J].Skin Res Technol, 2003, 9(3):257-261.

    [9]Aberg P, Geladi P, Nicander I, et al. Non-invasive and microinvasive 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a of skin cancer-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echniques[J]. Skin Res Technol,2005,11(4):281-286., 百拇医药(杨金谷 熊舒原)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