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76372
缬沙坦\胺碘酮联合预防阵发性房颤63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陈彩云 史冬
第1页

    参见附件(2032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3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沙坦加胺碘酮合用),对照组65例(胺碘酮单用),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治疗随访期间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12个月内治疗组有2例退出,完成63例;对照组退出1例,完成64例。治疗组房颤总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房内径在治疗后6个月内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2个月后左房内径治疗组的(35.35±1.6) mm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7.09±1.5)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能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关键词] 缬沙坦;胺碘酮;阵发性心房颤动;左房内径

    [中图分类号] R9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068-02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经药物或电转律后仍有很高的复发率。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心房颤动的发生和预防有显著的相关性[1]。本研究旨在探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率、心房内径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6~2009年本院住院或门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30例,男78例,女52例,年龄(58.15±6.56)岁,病程≤12个月。均符合下列条件:阵发性心房颤动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近1个月内房颤发作次数>2次,持续时间少于72 h;排除风湿性心脏病、重度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QT间期>0.45。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治疗组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05±6.65)岁;合并高血压33例,冠心病21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平均年龄(58.25±6.50)岁;合并高血压35例,冠心病19例,糖尿病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胺碘酮200 mg,3次/d,1周后减量为200 mg,2次/d,3周后减量为200 mg,1次/d,口服维持。治疗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1次/d,疗程12个月。期间如有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发生,可短暂使用洋地黄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

    1.3 观察指标

    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复查心电图,如QT间期比用药前增加40%,则退出研究;询问症状和体格检查,记录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每6个月复查肝肾功能1次;两组均于服药前,服药后6、12个月做心脏彩超,测量左房内径。此外,如出现不适,随时来院复查,观察副作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控制阵发性房颤疗效比较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1年内治疗组房颤总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后左房内径变化

    见表2。由表2看出:两组左房内径在治疗后6个月内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2个月左房内径治疗组的(35.35±1.60) 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7.09±1.50)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12个月内治疗组Q-T延长2例退出;对照组Q-T延长1例,完成64例。两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在72 h内可以转复。如不及时采用干预措施,常演变为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且多伴有左心房逐渐扩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胺碘酮是目前常用的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大量资料显示: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仅62%左右。如何进一步提高复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仍是目前值得探索的问题。

    有研究证实,房颤时心房肌的电重构和随之产生的心房肌纤维化是阵发性房颤演变为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主要原因[1-2]。大量研究显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房重塑和纤维化及房颤发病中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同[3]。而AngⅡ介导的细胞内Ca2+超负荷及心肌纤维化可能是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的重要机制[4-5]。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AngⅡ而防止细胞内Ca2+超负荷,避免或减轻了心房电重构[4]。还能直接作用于病变细胞,降低细胞内胶原蛋白浓度及心肌纤维化[5]。从而避免或减轻了心房结构重构的形成,减少和预防了房颤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与文献报道一致[6]。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阵发性房颤总发生率、持续时间及左房内径变化,证实缬沙坦可控制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有效预防心房重构,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提高生存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殷跃辉,刘增长,余强,等.培哚普利与硫氮唑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3,17(3):179-182.

    [2]裴德安,李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