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89854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多守元
第1页

    参见附件(2006KB,2页)。

     1.4.2 治疗组根据患者体质量计算苯唑西林钠及地塞米松的用量,给予该组患者苯唑西林钠90 mg/(kg·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中,地塞米松0.1 mg/(kg·d)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早晚各1次静脉滴注,20~40滴/min,连用5 d,逐渐减量至停药。液体渗漏处理方法、补液方法、皮损用药同对照组。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1.5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触痛消失时间、皮肤松解时间、出院时间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

    1.6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原有皮疹消退≥90%,或者原有溃烂面干涸结痂;显效:为皮疹消退60%~90%,或者原有溃烂面基本干燥,无新发皮疹;有效:皮疹消退20%~60%。痊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复发为出现新发的溃烂面和新的皮疹。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2周后观察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出院后随访5个月,均未复发。治疗组患者的触痛消失时间、皮肤松解时间、出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地塞米松应用过量可引起胃出血及水肿,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减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在本次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由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水疱形成、尼氏征阳性以及表皮剥脱[4]。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表皮剥脱毒素作用于表皮后,激活表皮蛋白溶解酶,使颗粒层桥细胞分离所致,毒素可由肾脏排出体外,成人很少发生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可能与循环中高浓度的表皮剥脱毒素抗体及肾脏的代谢及排泄毒素能力较强有关[5]。由于婴幼儿尚未发育完全,肾脏排泄毒素速度较慢,使毒素堆积,在血液内的含量升高,毒素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扩散至表皮颗粒层,使细胞连接丧失,最终导致表皮剥脱[6]。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清除体内感染灶,阻止细菌毒素的产生,与此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的中和表皮脱落毒素,缓解中毒症状,抑制皮损加重,取得良好的疗效。苯唑西林钠对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达到消灭细菌的效果,且该药的价格合理,容易接受[7]。地塞米松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非特异性抗感染和免疫抑制作用,提高机体对细菌毒素的耐受性,减轻中毒症状,协助抗生素达到良好的效果,减轻创面的炎症,促进创面愈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苯唑西林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触痛消失时间、皮肤松解时间及出院时间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苯唑西林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苯唑西林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颖,程波,施秀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42例治疗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12):803-803.

    [2]彭佩玉,孙新建,姚艳阳.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3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4):640.

    [3]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45-246.

    [4]王倩,汪盛,张谊芝.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10):656-65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