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08616
对部分严重脑水肿患者多尿机制的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丁绍新
第1页

    参见附件(197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部分严重脑水肿患者的多尿机制。方法:观察、分析严重脑水肿患者的尿量、血生化等指标,总结其尿量变化及其变化机制。结果:部分严重脑水肿患者的尿量可达生理尿量的3.06~5.50倍,可为输液总量的1.04~1.65倍。结论:20%甘露醇的应用、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分泌减少、电解质紊乱、多尿型肾衰竭等可造成部分严重脑水肿患者尿量增多。

    [关键词] 脑水肿;昏迷;多尿;甘露醇;抗利尿激素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87-02

    1998年1月~2008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不同疾病导致脑水肿的患者中,其中有9例在其严重脑水肿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尿量明显增多,且大于液体入量,即对其尿量及相应的血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并探索其多尿机制,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继发脑水肿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68岁,平均42岁,其中复合外伤患者4例,脑出血患者3例,脑栓塞患者1例,心跳骤停复苏患者1例。经治疗,其中3例存活,6例死亡。脑水肿的治疗时间为6~17 d,平均11 d,其中出现多尿的时间为4~8 d,平均5.5 d。以下是其中2例患者的主要病历资料。患者1,男,30岁,因复合外伤于2006年11月30日入院。诊断为:①创伤性出血性休克;②多发性骨折;③腹部闭合伤;④左侧血气胸。入院后行剖腹探查见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给抗感染、抗休克等综合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于12月2日10:00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复苏后患者即处于昏迷状态,给补液、脱水(20%甘露醇静滴q 8 h)、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至12月8日14:00死亡。患者2,男,40岁,因头部摔伤昏迷2 h于2008年2月20日12:00入院,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脑疝。入院后出现呼吸停止,即行开颅探查,清除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给补液、脱水、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于2月26日20:00死亡。

    1.2 方法

    在患者的脑水肿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补液量,在不计非显性失水的情况下,当日补液量约相当于前日尿量(有时血压过低时会增加补液量),胶体液与晶体液合理搭配。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及有关的血生化指标,具体见表1、2、3。

    2 结果

    结果表明,在某些严重脑水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患者处于脱水的情况下,尿量远远超过正常尿量,可达生理尿量的3.06~5.50倍,有时明显超过液体入量,可为输液总量的1.04~1.65倍。

    3 讨论

    3.1 20%甘露醇的应用对尿量的影响

    9例患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脑组织水肿及脑功能障碍,治疗中应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q 8 h,必然造成尿量增加。但根据有关资料,20%甘露醇的利尿率约为60%,如按生理尿量1 500 ml计算,应用20%甘露醇后的总尿量应在2 700 ml左右。而在限制液体入量及脱水状态下,尿量应该还要少。而这9例患者的实际尿量远远大于此量,说明在某些严重脑水肿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除20%甘露醇的利尿作用外,还有其他引起尿量增多的因素存在[1]。

    3.2 抗利尿激素对尿量的的影响

    抗利尿激素(ADH)是由视上核及室旁核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并储存于垂体后叶。ADH的分泌受精神因素、血容量、血压、血浆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而这9例患者均有创伤刺激、血压较低、血浆渗透压增高(脱水)的现象,按常理ADH分泌应增加,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而这9例患者却例外,他们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发了脑组织水肿,引起脑细胞功能障碍。在此情况下第三脑室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下降,甚至消失,对血浆渗透压反应的灵敏性减弱或消失,从而减弱或失去了对ADH分泌的调节。而中枢对周围的容量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的反应也降低,也抑制了ADH的释放。同时,脑组织的弥漫性水肿,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ADH的合成、运输及释放,以致造成ADH的血浓度降低甚至耗竭,其抗利尿作用减弱,而引起多尿[2]。

    3.3 电解质紊乱对尿量的影响

    在这9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禁食、脱水等因素而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血钠、低血钾、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可影响抗利尿激素的作用[3],抗利尿激素在作用于肾小管的过程中,需在腺苷酸环化酶及蛋白激酶的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而钾、镁等离子又是这些酶的激动剂,如其浓度降低,均会减弱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使尿量增加。而高钠、低钾又反馈性地抑制了醛固酮的分泌,从而使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3.4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量的影响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肾脏而对尿量起到调节作用[4]。在患者血压、血容量低的情况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本应发挥正反馈作用而使尿量减少,但在严重脑水肿、深度昏迷的患者,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敏感性降低,导致肾素分泌减少,有可能导致尿量增加。

    3.5 多尿型肾功能衰竭对尿量的影响

    部分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肾小管的广泛坏死等病理变化,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以致出现多尿。其特点是: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各种管型等,尿比重多小于1.014,并有氮质血症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这9例患者虽未出现典型的多尿型肾衰竭,但作为引起多尿的一种病理改变,在存在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基础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多尿,也应高度警惕该病的出现。

    在某些严重脑水肿、深度昏迷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的多尿,应考虑到引起多尿的诸多因素,及时检查,预防并及时纠正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玉玺,陈玉平,郭玉芳,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7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