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118971
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刘晴肖,黄志军
第1页

    参见附件(221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2010年本院收治的12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解痉、降温、降颅压、抗病毒、调整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更昔洛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7.5%。更昔洛韦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5%。联合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7.5%。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更昔洛韦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更昔洛韦;病毒性脑炎;小儿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075-02

    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1]。本病发病率每年为11/10万~27/10万,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主要侵袭脑膜而使患儿出现头痛、呕吐加剧,易激惹、嗜睡或昏睡等脑膜刺激征症状[2]。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如昏迷持续的时间较长,或有频繁的惊厥时,加重脑部缺氧及病理变化,容易留下神经精神的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失语、痴呆、继发性癫痫等,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控制惊厥、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抗病毒治疗。有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在退热、止惊意识转清等方面疗效显著;更昔洛韦是新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主要作用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和EB病毒等,其主要特点为作用迅速、不易产生耐药且对多种耐药毒株敏感,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上更昔洛韦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本院2005~2010年针对本科病毒性脑炎住院患儿126例进行分组治疗,其中42例采取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2010年收治的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3]的病毒性脑炎住院患儿126例,其中,男77例,女49例,年龄5个月~13岁,平均(5.9±1.2)岁。其中<1岁13例,1~3岁48例,4~7岁56例,8~14岁9例。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为发热、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锥体束征阳性。

    1.2 治疗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2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解痉、降温、降颅压、抗病毒、调整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更昔洛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疗程均为10~14 d。神经节苷脂2 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静脉输入;更昔洛韦10 mg/kg,静脉滴注,1次/d。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的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住院时间。3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疗效评价

    根据患儿发热、惊厥、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意识、肢体活动、脑脊液、脑电图恢复正常判定。7~14 d症状和体征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为治愈;7~14 d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仍有轻度精神神经症状,脑电图有明显改善为显效;7~14 d症状和体征稍有改善,脑电图略有好转为有效;14 d以后症状和体征及脑电图均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3组均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或组间比较,若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时用成组t检验,若不满足方差齐性时用t检验,若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均不满足时,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观察项目包括:①发热、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等主要症状及临床体征消失时间;②意识、肢体活动、脑脊液、脑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③平均住院时间。经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①、②、③均明显缩短(P<0.05),且更昔洛韦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更昔洛韦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4]。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胞疹病毒、黏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前驱期患儿有发热、头痛、肌痛、呕吐、腹泻等表现,在起病以后,患儿头痛、呕吐加剧,易激惹、嗜睡或昏睡。常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部的抽搐甚至呈惊厥持续状态。检查可发现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不同程度及不同部位的肢体瘫痪或颅神经麻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反射。有些患儿以精神改变为主,兴奋多语、哭泣吵闹、烦躁不安、打人骂人或精神忧郁、表情呆滞,但缺乏明显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病毒性脑炎的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预后与病变的范围及病情的轻重有关,病情较轻时,只要及时治疗,其预后往往良好;若病情危重又来不及来医院抢救,后果将是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继发癫痫等。

    小儿病毒性脑炎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损害,而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除对症治疗外,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较肯定的药物是病毒唑又称利巴韦林[5],为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毛细支气管炎、轮状病毒肠炎等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但需大剂量应用,不良反应也较多,对病毒肌苷激酶依赖性太强,易产生耐药性,使其临床疗效受到限制。更昔洛韦[6]是继阿昔洛韦后首先由美国Syntex公司开发上市的第2代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可竞争抑制脱氧鸟苷的三价磷酸盐与DNA聚合酶的结合,导致丙氧鸟苷的三价磷酸盐与病毒DNA的结合最终使DNA延长停止,达到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的效果。更昔洛韦起效快、作用强、耐药性小、毒性低、不良反应少,且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较高,更昔洛韦的开发解决了阿昔洛韦抗病毒谱窄、作用机制单一、对病毒胸苷激酶的依赖性太强且易于产生耐药性等缺陷[7]。

    神经节苷脂是从神经节细胞分离的一种鞘糖脂,其脂质部分是神经酰胺,除通过糖苷键相连的糖基(多为单糖)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1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