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77036
不同压力持续时间对抑制瘢痕增生的疗效比较(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朱清海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治疗方法

    用药组患者待创面愈合后予以350 U/g肝素钠软膏于创面涂抹治疗,3次/d,持续6个月以上;压力组患者待创面愈合后予以弹力绷带进行加压治疗,遵循“一早二紧三持久”的治疗原则[3],弹力绷带的松紧程度以患者能耐受且肢体末端不出现水肿或发绀为度,每日24 h持续加压治疗,持续6个月以上;综合组患者待创面愈合后先予以350 U/g肝素钠软膏于创面涂抹,5~10 min后再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治疗,具体操作与压力组治疗方法相同,持续6个月以上。治疗结束后,全部患者均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在本次治疗开始前、治疗开始后第1、3个月及第6个月对患者创面及瘢痕增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评分[4],评分标准如下,①创面感觉:3分,创面有明显瘙痒和(或)刺痛感,患者无法忍受,睡眠受到影响;2分,创面有瘙痒、刺痛感,但能忍受,不影响睡眠;1分,创面偶有或无瘙痒、刺痛感;②创面颜色:3分,创面瘢痕呈紫红色;2分,创面瘢痕呈淡红色;1分,创面瘢痕仅有色素沉着;③创面外形:3分,瘢痕组织高低不平且高于周边正常组织,质地坚硬者;2分,瘢痕组织高于周边正常组织,质地柔软者;1分,瘢痕组织扁平者。患者的总评分为上述各项评分相加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开始后第3、6个月的时相点综合组患者瘢痕增生评分显著低于用药组和压力组(均P<0.05),第1个月时综合组患者的瘢痕增生评分低于其他两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用药组和压力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过程中全部患者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后期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随访中亦未发现有患者出现显著瘢痕增生现象。

    3 讨论

    深度烧伤后的创面修复过程中经常出现瘢痕增生,特别是深Ⅱ度烧伤,其创面自然愈合后发生增生性瘢痕的概率非常高[5],因此本次研究选取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瘢痕增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组织充血、变硬、凸起,同时伴有局部瘙痒感或刺痛感。瘢痕的增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增生期、稳定期和消退期,其中增生期的持续时间为3~6个月,多数在半年左右。

    当前对于瘢痕治疗的根本手段为手术切除,但实际患者的烧伤部位及烧伤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瘢痕增生、外观损伤程度以及功能障碍也多种多样,因此不能仅靠某一种治疗手段去解决全部问题,而应该综合治疗,防治结合。作为当前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有效治疗瘢痕增生的方法,压力疗法在抑制瘢痕增生方面的治疗效果已经经临床验证[6-7],但此法的缺陷是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不易于接受。在达到或超过15~25mmHg的压力持续作用下,弹力绷带束缚的部位局部血流量就会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使血管数量减少,内皮细胞变性以及螺旋胶原重新排列,瘢痕增生受到限制;同时负责细胞氧化功能的线粒体由于长期处在缺氧状态下,会发生肿胀以及空泡化,进而阻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使其生成胶原纤维的能力下降;另外,局部组织缺血后其细胞内合成黏多糖的酶以及巨球蛋白都会相应减少,从而有减少黏多糖的沉积、合成并促进胶原酶的出现,最终使胶原合成减少,从而减轻瘢痕[8]。烧伤后创面的压力治疗应遵循“一早二紧三持久”的原则,其治疗效果才较好。肝素钠软膏主要含有肝素钠和透明质酸钠,应用于局部组织可软化瘢痕组织、促进胶原重建及创面愈合、维持肌肤水分含量、抑制炎性反应、缓解瘙痒、疼痛等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开始后的第1个月时综合组患者的瘢痕增生评分虽低于其他两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治疗开始后第3、6个月的时相点综合组患者瘢痕增生评分显著低于用药组和压力组(均P<0.05),且第6个月时相点综合组患者与其他两组患者的差异要大于第3个月时的差异。说明在肝素钠软膏涂抹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压力疗法,可显著降低烧伤愈合后患者的瘢痕增生,且在6个月的治疗时间内,压力治疗持续时间越长,抑制瘢痕增生的效果越明显。

    综上所述,在对于深Ⅱ度烧伤愈合后患者的瘢痕治疗方面,应将肝素钠软膏与压力疗法相结合,使二者起到强化治疗或互补的作用,同时应尽量延长压力治疗时间,可更为有效地减轻瘢痕增生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Zhou LJ,Ono I,Kaneko F.Rol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in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normal and hypertrophic scarred skin[J].Arch Dermatol Res,1997,289(11):646-652.

    [2] Zhong Z,Li P,Xing R,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hydmxyl-benzenesulfonailides derivatives of chitosan, chitosan sulfates andcarboxymethyl chitosan[J].Int J Biol Macromol,2009,45(2):163-168.

    [3] 李世荣,杨冬运.压力疗法治疗烧伤后瘢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086-108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5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