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76991
超声造影诊断脾血管瘤价值的初步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李廷廷,贾春梅
第1页

    参见附件。

     本组结果显示61.1%脾血管瘤超声造影模式具备如下特点:增强期早期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后缓慢向心性充填,缓慢消退期瘤体可完全充填或不完全充填,回声略高于周围脾组织。这种向心性充填方式可能与脾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有关,该类血管瘤主要由血池或血窦组成,虽然含血量多,但有纤维组织分隔血窦,致使血液在其中流动缓慢[1],瘤体内血液多由边缘向中心流动;部分血管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组织,以致造影剂不能完全充填。整体强化病灶多为毛细血管瘤,肿瘤内部组织结构较均匀,与Solbiati L等[3]报道相同。本组有1例呈树枝状增强,后不均匀高强化,造影晚期仍呈高回声,可能与瘤体内血管腔隙粗细不一,走行较杂乱有关。在增强时相方面,从表1中可见,脾血管瘤较周围脾组织灌注早,灌注持续时间长,消退缓慢。即“快进慢退”,类似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4-5]。此种灌注时相与其组织学成份有关,组织学上瘤体由过度增生的内皮细胞相连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其实质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湖[6]。

    研究显示超声造影简便、无创且能较好地显示微循环灌注情况[7-8],超声造影提供的脾血管瘤灌注模式及增强特征,对临床诊断脾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但本组病例数较少,未能包括各种病理类型的血管瘤,有待于今后补充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露莹,杜联芳,杨亚汝,等.灰阶参数造影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初步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44-47.

    [2] 甘科红,王煜,丛淑珍.超声造影在脾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10-3911.

    [3] Solbiati L,Martegani A,Leen E,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of liver diseases[M].Italy:Springer-Verlag,2003:44-51.

    [4] 陈惠莉,杜联芳,白敏,等.超声造影应用于脾脏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7,23(9):1355-1357.

    [5] 赵雪红,赵焕芬.肝脏巨大血管瘤3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2):2482-2483.

    [6]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61.

    [7] 陶宗欣.周围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诊断[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 5(11):1781.

    [8] 陶宗欣,王丽丽.彩色超声诊断胎盘绒毛血管瘤1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81.

    (收稿日期:2011-10-28)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