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192595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5日 苗红春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疗法,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50 mg,早晨顿服,连服4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12 h/次,治疗1周。观察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凝血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对照组心绞痛有效控制率为74.19%,观察组为9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7%(22/3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28/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068-02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一种,介于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其临床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1]。主要包括:(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减低,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的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4)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2010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在临床采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49~70岁,平均57.5岁;合并高血压24例,高血脂17例,糖尿病6例。观察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8~70岁,平均56.4岁;合并高血压25例,高血脂18例,糖尿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疗法,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等,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50 mg,早晨顿服,连服4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12 h/次,治疗1周。观察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凝血指标的变化。

    1.3 疗效评价

    1周内心绞痛发作完全控制,心电图大致恢复正常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5%,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T波恢复正常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为无效[2]。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

    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97%(22/31);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2%(28/3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见表2。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加重,主要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3]。大约30%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即监护、休息、吸氧;对症处理即解除疼痛、控制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基础治疗即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笔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临床效果满意。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5-6]。低分子肝素是抗凝血药和溶血栓药,其抗凝血因于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平均分子量为4~6 kD,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左右,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7-8]。两药联合应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与单纯给予传统疗法相比心绞痛有效控制率、总有效率以及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参考文献]

    [1] 吕兰淑.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 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7):967.

    [2] 王雪芹.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 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