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90265
双岐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5日 陈钢 廖江涛 李清清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和试验分组采用双盲原则。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营养支持、利尿和对症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商品名:培菲康,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含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等,规格:每粒胶囊0.21 g。每日2次,每次2~4粒,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1.3 检测方法

    1.3.1 肠道菌群的检测 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定量选择分析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酵母样真菌。以每克粪便湿重中菌落形成单位的对数值表示(IgCFU/g)[2]。

    1.3.2 血浆内毒素、肝功能检测 用偶氮基质显色法分别测定血浆内毒素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式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 > 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血浆内毒素、ALT以及AST的变化

    具体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05),肝功能ALT和AST有所降低但不显著(P > 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

    3 讨论

    正常成年人肠道菌群的构成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正常的肠道菌群不仅可以防御病原体的侵犯,还可以合成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对人体的物质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3]。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肝脏功能常态构成了一个生物平衡状态,如果这一平衡状态失衡,将对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胆汁分泌异常,门静脉高压使肠道黏膜瘀血水肿,致使肠蠕动失调,肠道清除能力降低,使这种相对平衡失衡,从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肠道微生态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显著下降,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酵母菌明显增加。这种菌群失调是肝病发生、发展、持续和病情转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上通过微生态制剂补充肠道益生菌来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生态失衡,以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

    近年来采用微生态制剂作为肝硬化患者治疗的辅助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微生态调节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它可以纠正菌群失调、促进益生菌增殖、抑制病原菌、调节代谢和免疫等作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含有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这3种肠道的有益菌[5]。其主要通过以下机制调整肠道菌群,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1)通过降低肠道PH值及其渗透性,增加毒物清除和减少毒物吸收。嗜酸乳杆菌和肠球菌的乙酸和乳酸,能降低肠道pH值和EH(电位)值,利于肠道厌氧菌生长,有利于保持微生态平衡;(2)生物拮抗作用。口服的有益菌在肠道系统中与其他厌氧菌一起占据肠道黏膜表面,形成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学屏障,通过争夺营养物质等作用对有害菌产生拮抗作用[6];(3)免疫保护作用。微生态调节剂具有促进巨噬细胞产生IFN-g、IL-1、IL-6等细胞因子,促进肠道黏膜生长、刺激肠黏液素增长和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从而对抗潜在的致病菌[7];(4)减少毒素吸收。恢复肠黏膜屏障,减少内毒素生产和吸收。

    本研究显示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实验组患者肠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而两组患者在实验前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应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不仅能调节肝硬化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而且能有效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同时改善肝功能,应用简便,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病学杂志,2000,8(6):324-329.

    [2] 吴仲文,李兰娟,马伟杭,等. 肠道菌群正常参考值的检测[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6):314-315.

    [3] 钱文杰. 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2(10):27-29.

    [4] 高萍,张绍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