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200981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5日 程春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室肥厚的影响。 方法 将2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氯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质量。 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及左心室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质量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改善左心室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血压变异性;氯沙坦;氨氯地平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083-02

    高血压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估计,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超过18.8%,由此导致的靶器官损害也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有研究显示[2],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同靶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左室肥厚)程度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为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室肥厚的影响,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伴有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6例,其中,男146例,女70例,年龄58~83岁,平均68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4],即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并经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急慢性心、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水平及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停服原有降压药并经2周洗脱期。治疗方法,对照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 mg,每日1次,晨服,连续12周;观察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 mg,每日1次,晨服,氯沙坦50 mg,每日1次,晨服,连续12周。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前后采用无创动态血压检测仪做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PW)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按Devereux四公式计算左室质量(LVM)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及左心室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观察组的BPV及左心室质量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在生理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其血压均存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表现为白昼高夜间低,这种血压波动称为血压变异性(BPV),BPV是描述血压在一段时间内波动程度的量化指标[5],主要同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环境刺激、昼夜节律的影响、内分泌激素、血管收缩、行为因素及机械刺激有关[6]。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BPV的大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生靶器官的损害不仅与平均动态血压值呈高度正相关,而且与血压的变异性程度也密切相关,BPV越大,越容易发生靶器官损伤[7]。高血压是引起左室肥厚(LVH)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长期高血压及BPV增大可导致患者的左室壁冲击力加大,左心室为对抗而相应增生肥大,反之,左心室肥大又使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了各种心血管事件和猝死的危险性,因此,在研究药物的器官保护作用时不能仅仅观察血压是否降低,还必须观察其对BPV的影响,关注降压平稳性是非常必要的[8]。

    氨氯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特异性L型钙通道而选择性地抑制Ca2+进入细胞内,从而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减少末梢血管阻力,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氨氯地平还可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同时不减少脑、冠状动脉和肾脏的血流量,从而有效延缓或减轻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氨氯地平与苯磺酸结合后形成难溶性的盐类物质,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于血液中,在肝脏的生物降解缓慢,因此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长,并且不良反应轻微,长期服用对脂质、糖、尿素以及电解质无明显影响[9]。氯沙坦为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具有高选择性高亲和力,通过竞争性的与AT1受体结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活性,从而有效抑制AngⅡ所引起的缩血管与正性肌力作用,使动脉SBP和DBP明显下降,同时有效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使心率减慢,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凋亡,延缓心肌肥厚的过程,甚至逆转心室重构的趋势[10]。本研究中,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的观察组对患者的BPV及左心室质量改善更为明显,与单纯采用氨氯地平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显示两者联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BPV及左心室质量指数,改善左心室的功能。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能够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改善左心室的功能,具有疗效显著、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等. 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60-74.

    [2] 曾元杰.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39-240.

    [3] 王宏宇. 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保护[J]. 心血管病学进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9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