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19期
编号:12276840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19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间盘内压

    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42例患者中,腰椎间盘内压正常为(8.0±4.7) cm H2O,退变节段椎间盘内压为(24.0±6.2) cm H2O,退变节段椎间盘内压明显高于正常节段椎间盘内压(P < 0.05)。

    2.2 VAS评分情况

    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后3个月、2年的VAS评分分别为(2.8±0.8)分、(2.0±0.6)分,明显低于再次手术前的(8.1±1.4)分(P < 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特点及发生机制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指首次手术后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出现椎间盘退变或者椎间小关节退变。有学者认为邻近节段退变是年龄增大的结果[2],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融合术后融合节段僵直,导致相邻的节段活动过度,压力增加,其中椎间小关节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更容易发生椎体的不稳及退变,造成患者出现新的体征[3]。

    有学者研究发现,融合节段的上方节段的活动度要大于下方节段的活动度,融合术后上方节段更易发生退变。因此在首次手术治疗过程中操作要十分仔细,避免造成上方邻近节段小关节的损伤。多数学者认为,手术中融合节段越长,相邻节段术后所受的应力越集中,退变发生的概率越高。同时,长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时,通常不能按照正常脊柱的生理曲度进行塑形,而腰椎正常生理弯曲的改变会加快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的退化。可能为邻近节段所承受过伸力过大,或者是关节面的超负荷造成的[4]。
, 百拇医药
    部分邻近节段退变者没有临床症状,同时并非所有的有症状患者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本组的42例患者均为症状较重者,且均经过较长时间的正规保守治疗无效,从而决定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3.2 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临床上有关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多为退变的发生率及影像学检查方面。而对邻近节段退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较少。虽然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退变的发生率很高,但需要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的比例并不高。笔者认为,对于腰椎融合术后症状复发的情况,应仔细询问病史,并将本次症状与前次的术前症状进行比较,同时配合影像学检查结果,鉴别症状的发生原因是前次手术中融合节段融合效果不佳造成还是有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发生。X线及MRI检查对于邻近节段的退变比较敏感,可以准确地判断发生退变的节段位置及椎管内神经压迫的程度[5]。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非融合脊柱功能重建技术,可以保留脊柱节段的运动功能,主要通过改变节段间的应力传导来减轻节段的异常运动,从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6]。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智勇,邝冠明,郑召民. 脊柱融合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3):200-202.

    [2] 王宣,申勇,张英泽.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9):1486-1489.

    [3] 邱俊骏,徐杰,王黎明. 邻近节段退变对腰椎融合预后的影响[J]. 实用骨科杂志,2010,16(2):81-83.

    [4] 陈肇辉,付强,王聪,等. 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与非融合固定的对比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8):629-632.
, 百拇医药
    [5] 郭昭庆,陈仲强,李危石,等.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28(7):551-553.

    [6] Kettler A,Drumm J,Heuer F,et al. Can a modified interspinous spacer prevent instability in axial rotation and lateral bending?a biomechanical in vitro study resulting in a new idea[J]. Clin Biomech,2008,23(2):242-247.

    (收稿日期:2012-02-07 本文编辑:陈 俊), 百拇医药(石凯明)
上一页1 2